隐私在旧手机里裸奔
十来分钟,百余条数据,毫无凭证的数据恢复使得被换掉的手机成了隐私泄露重灾区。不久前,手机隐私泄露事件频繁见诸报端,手机安全再次挑动着人们本就脆弱的神经。
对此,本刊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消费者不仅面临隐私泄露这一种风险……
零门槛的手机回收
中关村,在很多人的概念里,这几乎是电子类产品淘货的天堂。林林总总的手机销售店铺散布在鼎好、海龙等电子卖场中,多年来,已经成为这里的一道风景。
“二手手机你这儿要吗?”
“什么机器啊?”
在一家不足5平米的柜台前,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正坐在一台老旧的笔记本前打游戏。听到有顾客询问,他并没有放下手中的鼠标,而是一边盯着屏幕,一边象征性地往柜台的方向侧了侧头。
“你这儿都收什么机器啊?”顾客李力是附近一家网络公司的职员,正值午休时间,他准备将前段时间更换的手机拿来问问价,如果合适就卖掉。
小伙子将一个压在纸箱下面的文件夹递给李力,“你看看,这里面的手机我们都收。”
翻开文件夹,每张纸上都按品牌、机型、颜色列出价格。“你这价格够高的啊!”李力的目光很快被报价所吸引,“我这S2真的能卖一千多啊?”
“啊?不是。那是我们卖手机的价格,不是回收的。你那个机器也就两三百,而且得看质量怎么样。”
在店铺的货柜上,一张用泡沫板制作的广告上印着“三星S5”的字样,据小伙子介绍,他们的主业是手机销售,但如果有顾客询问他们也会回收废旧手机。
“现在来买手机的基本都是学生和在附近上班的人,而且一般都是换新机,所以经常问我们能不能把旧的收走折些钱。”小伙子说,每天店里收购的废旧手机至少几十部。
按照此前媒体的报道,中均15个月更换一部新手机,每年的废弃手机大约1亿部,而回收率却不到1%。如果将这些废弃手机全部回收处理,可以提取1500千克黄金、100万千克铜、3万千克银。然而对中关村这类电子卖场里的回收商户来说,这样的诱惑远不如翻新卖钱吸引人。
李力虽不是业内人士,但毕竟在中关村“混迹”多年,加之自身所从事的行业与手机密切相关,因而与多数人相比,对这里的手机销售更为了解。“如果这是售价的话,那你这价格又便宜了啊,水货好像也没这么低的。”李力一边把玩着柜台上的手机模型,一边疑惑地看着面前这位看起来小自己五六岁的年轻人。
“你要贵的我也有。”
“什么意思?”小伙子的话让李力有些不解,“那你这便宜的和贵的有啥区别啊?”
小伙子从身后拿出一台三星S4手机,又打电话让别人送来一台同样型号的手机,等待十来分钟后,两部外观看起来毫无差别的手机摆在柜台上。“这台2500,这台3200,都是16G的。”
李力把两部手机都从包装盒里拿了出来,从外观来看,二者都是白色三星手机,且从做工来看,便宜的手机也并非山寨机。“这部为什么会便宜700块钱?”
小伙子笑着说:“你没听说过翻新机吗?”
这句话让李力恍然大悟,原来此前一直听说的翻新机竟和原产手机一模一样。“那我怎么相信你,这部三千多的不是翻新机?从外观来看,两部手机没区别啊!
”
“这个我就不知道了,我也不是老板,只是按人家的意思卖。”小伙子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随后急忙将两部手机装好塞进了柜台里。
不过,李力所遇见的店铺还算实在,至少商户会告知消费者手机是否为翻新,而对更多销售商来说,将废旧手机翻新再转卖,已经成了业内外的公开秘密。日前,丰台某手机卖场中的商户就因翻新苹果手机并进行二次销售被检方提起公诉,最终被判刑7个月。
来者不拒的数据恢复
在京城各种规模的电子卖场里,写有“数据恢复”字样的商铺可谓俯拾即是。随着电子化办公的迅速普及,数据日益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丢失,后果往往不堪设想。于是,恢复存储设备丢失数据的服务,逐渐成为电子产品销售商的另一条吸金渠道,尤其是在智能手机普及以后,数据恢复甚至成了个别商户的主营业务。
在中关村的一家规模不小的投影器材销售店铺里,销售员小尤正在为顾客介绍产品性能。但当记者向其询问哪里有做数据恢复业务的商家时,小尤却招来另外一名同事,
“您稍等,我让他带您过去。”
话音刚落,一位二十出头、操着东北口音的销售小姐就站在了记者面前。
“您是要恢复硬盘还是闪存啊?”
“手机的行吗?”
“没问题。”
说完,她便朝店门外不远处的扶梯走去,并示意记者跟上。
“最近手机数据恢复不是上新闻了嘛,所以老有记者过来暗访,您这不会也是吧?”利用搭乘扶梯的空当,销售小姐半开玩笑地向记者试探着。
“你们很怕被暗访吗?”
“被暗访的肯定不是好事儿啊……”
的确,数据恢复行业之所以忽然引来众多媒体的关注,正是因为其所存在的诸多乱象。
在这位销售小姐的引导下,记者来到一个专做数据恢复生意的柜台
隐私在旧手机里裸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