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痛彻心扉的震骇”
作为散户中的一员,他到底有多少资本、时间、精力,尤其是信心,可以和政府的政策继续博弈下去。
7月20日,星期五,沪市一路上涨,A股指数重新站上4000点大关,周围的朋友纷纷选择满仓的时候,石伟选择了减仓。他担心周末会有调控政策出台。周末,央行宣布加息并下调利息税,传言已久的宏观调控政策终于出台,坐实了石伟的担心。
石伟一点都不开心。相反,他越来越怀疑,股票还值不值得继续做下去。
尽管这一轮牛市里挣到了钱,石伟的对股市的感觉却越来越糟糕。证监会半夜提高印花税的事情对他的打击很大。"半夜鸡叫"让他心情恶劣,嗅到了"政策市"挥之不去的气息。
"都说要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但是每次调控时散户的损失都是最大的。"他怀疑作为数以千万计的散户中的一员,他到底有多少资本、时间、精力,尤其是信心,可以和政府的政策继续博弈下去。
石伟是老股民,山东人,已经在上海生活多年。
2005年之前的熊市里早早清仓,石伟提醒自己决不碰股票。沪市股指从900点回调,到1500点时已经释放出惊人的召唤力,但是他一直等到2000点才重新入市。这是被漫漫熊市改造得谨小慎微的老股民的一个典型例子。
尽管如此,此后的调控"组合拳"和几次股指调整,每次都让他心惊肉跳。尽管大多数资金仍然在股市里,石伟觉得,有必要寻找新的渠道,把这些资金转移到更加安全的投资中去。
关于股指期货一轮又一轮的投资者教育,首先让一些对期货不甚了了的股民发生了兴趣。石伟是其中的一个。媒体上关于股指期货的报道开启了他对期货的最初的兴趣,让他对期市有了最初的了解。2007年4月,他开始接触完全陌生的期货。他惊喜,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觉得在股市越来越背离他的情绪的时刻,找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市场。
不解渴的虚拟交易
大陆期货公司的林蔚说,传统期货客户并没有对股指期货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对这些老期民来说,股指期货出台之后,无非是多了一个投资品种。但期货界对股指期货的热情是显然的。谁都知道,在一个成熟的期货市场里,金融衍生品期货的交易额要占交易总额的九成以上,是绝对的主流。期货公司的老总心里明白,中国绝不会例外,金融期货超越商品期货是迟早的事情,而股指期货的上市将是标志性的。
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下称"中金所")挂牌前,大陆期货曾经自己搭建了一个股指期货的模拟交易平台,历时三个月,最多的时候有2000多人在线。这大概是最早的股指期货虚拟交易平台。那时候股指期货的概念已经很热了,但是对多数人来说,股指期货是一个只闻其声不见其影的东西,至于具体的操作,中金所的虚拟交易平台没有上线,大家都还不明就里。大陆期货的工作人员制作了模拟的行情,让在线用户能够体验到股指期货的操作手法。这一轮虚拟交易产生中观察到的现象,与后来中金所搭建的虚拟交易平台上观察的现象是很相似的:老的期民按部就班地沿用商品期货市场上的操作手法,表现最为稳妥,刚刚接触期货市场的老股民行事谨慎,最热情和最冒险的是新股民。
尽管对很多人来说,虚拟交易就是一场游戏,但这场游戏仍然给很多人上了一课。
1980年代末大学毕业的程林明是中国最早的一批股民,在股市里赚了钱,随后转做实业。2007年11月中旬开始参加虚拟交易,尽管是几上几下的老股民,交易也是虚拟的,但
“找不到痛彻心扉的震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