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门弟子”罗哲文
这次地震,许多羌族居民世代居住的碉楼、寨子受到严重损坏,甚至彻底倾倒,罗哲文觉得这是中国古建筑的一大损失。
1941年,四川南溪李庄
“该读英语了。”林徽因半躺在病床上,被子盖在她的胸前,一边咳嗽着,一边用虚弱的声音对几个年轻人说。
室内很昏暗,罗哲文走到她的跟前,捧着省下的白纸裁成的练习本,上面端端正正地书写着英文字母。
这一幕虽然已经过去整整67年了,可是在罗哲文眼中却仿佛就是昨天发生的事。“林先生是个非常坚强的女性”,他对记者说,“当时她病得不轻,躺在床上,可是只要身体稍微好一些,就仍然坚持工作,还不忘教我们这些刚刚进入中国营造学社的年轻人外语。”
1940年,抗日战争正如火如荼。这一年,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领队的中国营造学社到了罗哲文的家乡宜宾,营造学社和罗哲文的兴趣爱好比较接近,这位原来就喜欢工业技术、画画、艺术的年轻人为了生计,进入了同济大学和中国营造学社招考的大课堂。
“你把对面的塔画一下。”
“你把这页字写一遍。”
招考的老师出了这样的题目,于是他就画了,写了。幸运的是,他成了这一批报考的几十个学生中唯一被录取的一位。
营造学社是个温暖、友爱、要求严格的集体,那时的营造学社人很少,算上家属也就十多个人。一开始,他的任务是帮梁思成抄画一些简单的图(法式图和文献图),这是临时的任务,大概有半年,就结束了。当时营造学社分两个组,一个是梁思成主持的法式组(也就是现在说的结构测绘),一个是刘敦桢主持的文献组(主要是考证古建筑的年代和价值),但人还在一起工作,梁思成也很注重文献考证,刘敦桢有时候也去测绘,只是两人有分工而已。
“梁思成先生看到我画的图,觉得我还不错,就把我叫到法式组,练习画图、练习测绘。梁思成先生是手把手的教,他是我永远的楷模。”他说
1940-46年,他用了5年多的时间,基本上学会了古建筑的测绘,打下了深厚的基本功。而当时,营造学社是国内唯一的古建筑研究机构。
空袭总是在威胁着后方的安全,必须到乡下去,抗战后期,四川南溪的李庄成了营造学社办公的地方,并使得这偏僻的小村庄与西南联大一样成了中国知识分子高风亮节的一个文化地标。
罗哲文在李庄已经开始参加测绘,有的测绘他和王世襄一起去,他负责画图,王世襄负责写报告。王世襄当时是研究生,罗哲文觉得写报告这样需要文笔的工作还是由王世襄来做比较合适,所以他就管埋头测绘画图。
李庄是农村,没有电灯,晚上点个煤油灯,虽然光线比较暗,但还能做一些工作,工作主要还是在白天。费慰梅记得,她到李庄去看梁思成一家,亲眼见到那种贫病交加的生活,为之深深的震惊和感动。在李庄,梁思成既是研究所所长,又是护士和厨师,而他当时正在写的一部著作,就是1984年费慰梅在美国整理出版的《图像中国建筑史》。
在李庄,物价在涨,医药很短缺。当时的同济大学是著名的医学院,但也是药物短缺,以至于像肺病这样的常见疾病在当时几乎就成了绝症。
“林徽因先生一直是肺病,躺在床上,梁思成先生的弟弟、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也是肺病,50年代就去世了,岁数都不大,40来岁,跟当时艰苦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他叹了一口气,坐得更端正了一些,觉得如果有现在这样的医疗条件,林先生和梁思永先生一定可以多活几年,他们去世得太早了。
1
“梁门弟子”罗哲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