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大学生“四个自信”认同机制的实现路径
【摘要】本文分析大学生对“四个自信”认同的重要意义,阐述大学生“四个自信”认同机制的要素构成及影响,提出通过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式、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发挥媒体的宣传教化功能来构建大学生“四个自信”认同机制。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关键词】大学生“四个自信”认同机制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23-03
加强对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下简称“四个自信”)的教育引领,是我国高校的一个重大任务。“四个自信”能不能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真正发挥理想信念的作用,关键在于价值认同。只有实现认同,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要实现“四个自信”认同,就应当构建大学生“四个自信
”认同机制。
一、大学生对“四个自信”认同的重要意义
认同是认同客体对于认同主体所具有的意义、价值,以及认同主体对这种意义和价值的认可、接受并内化为行为的过程。认同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价值认同、价值关系。价值认同体现的是客体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及其主体对这种属性的需求的契合程度,两者缺一不可。“四个自信”认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认同,是对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近现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成就以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确意识与坚定信念的认可、赞成、支持和拥护。其中,道路自信是对实现途径的自信,体现的是政治认同;理论自信是对行动指南的自信,体现的是思想认同;制度自信是对根本保障的自信,体现的是制度认同;文化自信是对精神标识的自信,体现的是情感认同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自觉加强学生“四个自信”认同的教育引领,因为学生对“四个自信”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一)“四个自信”认同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如果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缺乏源自内心的充分自信,或者所形成的“自信”脱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不能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文化基因的内在关联和有机统一,大学生就不可能自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个自信”,不可能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也就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可见,教育引领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同,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四个自信”认同有利于增进国家认同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由容,就是要加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大学生对国家认同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未来。高度的国家认同来自“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大学生看到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特别是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将完成,而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连,对党和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解决现存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大学生只有真正实现国家认同,才能积极拥护党和国家的政治权威,自愿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政策,自觉提升国家责任,把爱国意识化成立志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三)“四个自信”认同有利于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的有机统一。只有拥有“四个自信”,才有底气和力量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于大学生而言,
“四个自信”更是实现其人生目标的自信,这是最直接、感触最深的自信。大学生不仅需要明确规划出自己的人生道路,还要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充满自信,脚踏实地地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个自信不是凭空而生的,是建立在扎实的知识与技能、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责任担当之上,这种自信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动力和源泉。所以,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时,需要认同“四个自信”,坚定地打造和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二、大学生“四个自信”认同机制的要素构成及影响
论构建大学生“四个自信”认同机制的实现路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