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否摆脱“宿命”
即便已是晚上十点,北京地铁十号线里依然拥挤。车厢内壁的小屏幕播放着MV――《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汹涌而出的人流中,有人向同伴讲故事:“在英国,有人知道我是中国人后说,难怪你看起来如此幸福!”真的吗?夸张吧!与此同时,有人刚刚在网上投票表达了对奥巴马即将访华的冷漠,而后打开电视,%的新闻。
回到家里,按约定拨通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灿荣的电话。“现在正在发生三件事,定义着很多国际关系的内容,第一就是中国崛起,然后是奥巴马调整外交政策,以及金融危机”,金灿荣在电话那头说。他直到这时才有空接受采访――最近中国的美国问题专家都很忙。美国的智库和官员们则更忙碌,当人们还在为一年多来的G2概念争吵不休时,美国副国务卿斯坦伯格又于9月24日在新美国安全中心的一场发布会上提出定义新时期中美关系的一个新词――“战略保障”,而这场发布会当天发布的研究报告名为《中国登场:一个构建全球关系的战略框架》。
大国兴衰的宿命?
似乎是历史的宿命:大国的崛起会引发一系列冲突,结果打乱旧秩序并对现有权力结构提出挑战。这是古往今来西方历史学家的普遍结论。西方的政治学家和国际关系学者往往悲观地谈论,各国都会采取行动保护自己的安全免受潜在敌人的威胁,但这类行为又会为他们原来希望避免的冲突推波助澜。基于权力政治的传统思维,“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国际体系的挑战者”等诸多对于中国未来走向的武断预见多年来难以绝迹,而中国崛起的过程远来结束,还远没有足够完备的事实经验作为依据,来支持我们宣示的“和平崛起”理念。
这样的悲观预测并非全无道理。想想北京地铁里汹涌的人流、二环路上堵车的情形,而未来中国还将有四亿人变成城市居民。“中国作为历史上第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迅速崛起,必然对美国和西方构成巨大的经济、资源、能源的挑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袁鹏说,“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迅速崛起,也必然对美国和西方构成巨大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发展模式的巨大挑战;中国作为一个尚未完全解决自身领土主权完整的大国迅速崛起,必然加速军事现代化,同时民族主义情绪也会相应升温,从而使以非和平手段解决领土主权问题的概率上升,由此对美国和西方构成军事安全和战略安全的挑战”。
而中国的崛起则面临着美国主导的现存国际体系的束缚。这种束缚最核心的便是目前不合理的资本聚集、经贸关系和话语权分布,正如金灿荣描述的,“中国一买什么,什么就涨价,中国一卖什么,什么就降价”。在耗费了无数廉价劳动力换来全球财富的分享之后,中国的崛起必然更多地要求全球权力的分享。谋求统一,并进一步保证中国的周边安全,同样是中国崛起的必然要求,而这将不可避免地与美国的亚洲利益发生冲突。
中美因此将不可避免地陷人大国兴衰的历史宿命么?
选择:决策,还是命运
问题的结果总是取决于双方解决问题的态度。与悲观论和各种鹰派言论相比较,一种更明智的声音也一直在中美两国存在着,克林顿政府时期的美国国防部长佩里曾说:中国和美国并没有注定走向冲突,他们最终是伙伴还是敌人,“将取决于政策而不是命运”。
“会不会对美形成挑战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中国的发展方式:如果中国是采取合作姿态、同时以内需为主推动经济增长,对美国的冲击会比较小”,金灿荣说,“另一个是美国能否接受中国崛起的现实、给中国开放发挥作用的空间”。
于是,从佐利克提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到弗格森提出“中美国”,再到伯格斯滕提出中美集团(G2),直到此次斯坦伯格提出“战略保障”,美国对于中国崛起的态度从怀疑到确定、从排斥到致力于将中国纳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中、从美国中心主义到强调中美合作,最终不得不将中国与美国进行捆绑,并要求相互提供契约性的利益保障。
“战略保障取决于一项关键的相互约定”,斯坦伯格说,“美国及其盟友必须明确表示,我们已准备好欢迎中国作为一个繁荣昌盛的大国的登场,中国自身也必须向全世界其他国家保证,它的发展及在全球日益增长的作用将不以他人的安全和福祉为代价。维护这项条件必须成为美中关系的重点。战略保障不仅涉及中美两国关系,美国的合作伙伴也必须能够同样确信,中国的作用日益强大,不至于以牺牲他们的利益为代价”。
具体到对中国的要求来说,美国要求中国发展军力不对其自身、中国周边及美国的盟国造成威胁并提高军事透明度,中国应该增加消费,在进行资源贸易的同时在外交上更负责任,发挥在朝核和阿富汗问题上的作用,积极参与气候谈判,等等。
中方目前还没有回应“战略保障”的提法。这一概念的提出表示美国希望通过跟中国合作、将中国纳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中的方式来消除中国崛起对它的挑战。仅从姿态上说,这确
中国,能否摆脱“宿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