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大打出手”会事与愿违
十多年过去了,虽然以色列的军事力量相对来讲更强大了,但以色列更安全了吗?
2008年12月27日,是巴勒斯坦加沙地带数十年来遭遇的最血腥的一天。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实施的军事行动,一天之内就导致20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近千人受伤。这是以色列自1967年“六日战争”后对加沙地带发动的最为猛烈的军事打击。
大动干戈所为何来
12月27日这一天是犹太人的“安息日”,是什么让以色列政府在这个传统的“不动烟火、完全休息”的日子对加沙地带大动干戈呢?从直接原因看,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接连不断的火箭弹袭击是引发以色列军事行动的导火索。大约此前一周的12月18日,以色列与哈马斯为期六个月的停火协议到期
,哈马斯随即宣布停火协议完结,不再续订。从12月19日至26日约一周时间里,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向以色列南部地区发射了上百枚火箭弹和迫击炮弹,并造成少量以色列平民伤亡,12月27日上午以色列正是以此为由开始其在加沙地带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在军事行动开始后,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声称此次军事行动的主要目的有三:其一是要沉重打击哈马斯,其二是要彻底改变加沙地带的局势,其三是要彻底消除来自加沙地带对以色列境内的火箭弹袭击。但从以色列对此次军事行动的充分准备和规模以及选择动手的时机来看,以色列政府显然另有所图,笔者认为有三。
首先,以色列要在加沙地带“清理门户”。哈马斯于2007年6月把法塔赫从加沙地带赶走后完全掌控了加沙。在以色列政府看来,在哈马斯控制加沙的一年多里,加沙地带越来越变成了“火药库”和“兵营”,以色列南部与加沙临近地区面临的威胁越来越严峻。于是有报道说,以色列军方早在半年多前(即以色列与哈马斯停火前后)就已经制订了军事打击加沙地带的计划,而这一计划在停火协议到期当天由现任总理奥尔默特和国防部长巴拉克拍板通过并通知了前进党新任党魁、外交部长利夫尼
,具体军事行动只待选择时机进行。而加沙武装分子在停火结束后的火箭袭击正好为军事行动提供了口实。军事行动开始后24小时内半数以上的哈马斯基础设施(包括警察站、训练基地、政府部门大楼和弹药储存点等)均遭毁灭性打击,凸显此次行动经过充分准备。而从军事行动的空前规模和闪电式打击给哈马斯造成的巨大损失,也可看出以色列“清理门户”的决心。
其次,与以色列国内局势和即将举行的大选密切相关。目前,以色列正处于一个政治上的非常时期,2009年2月份将提前举行大选。历史的经验表明,每当这个时刻安全问题都是异常敏感的问题,每一个政党领导人都要竭力表现自己强硬的一面。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情形,比较典型的是1996年2月份那次因前总理拉宾突然遇刺身亡而提前举行的大选。政治力量严重分散是以色列政局的显著特征,而“温和不见得有好结果,动武才是双赢”是以色列的政治信条。此次军事行动前,反对党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前总理内塔
以色列“大打出手”会事与愿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