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收垃圾费
便捷的快递、超市随手可及的饮料、带给朋友惊喜的生日礼物、包装精美的月饼以及中午的便当……当人们自然而然地享受着工业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好处时,不经意间产生的大量垃圾却成为诸多城市的困扰。
“垃圾围城”已成为近年来频频引发民众和政府忧虑的字眼,在光鲜亮丽的城市背后,堆积如山的垃圾正在逐渐蚕食着城市边缘。
有数据统计,全方米,累计堆存量高达70亿吨,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目前1/4的城市已基本没有垃圾填埋堆放场地。
以北京为例,,,这些卡车连成串,,足够排满三环路一圈。
2011年4月,国务院批转了住建部等16个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表明了我国探索建立包装物强制回收制度,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力图从源头减少垃圾的决心。
此前,我国部分城市也曾尝试垃圾收费。2010年,北京市曾就《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民意。该草案规定,北京市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与个人应缴纳生活垃圾处理费,居民如不按分类投错垃圾桶,则要被处以2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
利用经济手段控制垃圾总量、引导垃圾分类,在赢得一部分人的掌声后,也伴随着人们的担忧和困惑,如何让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好心办好事”是一个需要细细思量的问题。
“垃圾费”要来了!
每天下午4点,惯常遛弯的孙阿姨都会顺便把自家的垃圾顺便带下来,有时是一袋,有时是两袋,天热的时候,为了防止果皮、剩饭剩菜产生异味,每天甚至要扔3次垃圾。
在孙阿姨丢掉的垃圾中,混杂着各种垃圾,有剩饭剩菜、废纸、废弃的瓶瓶罐罐以及电池等小物件。“小区提倡垃圾分类,也发装不同垃圾的塑料袋,我们家也会分一分垃圾,但是还是分的不彻底,有时图方便,顺手就把垃圾放到近一点的垃圾袋了。”孙阿姨说这话时有点不好意思。
如孙阿姨一样的人很多,记者在北京某小区采访该地区环卫工人时发现,垃圾分类虽然一直在推进,但效果却不算理想。从事环卫工作的徐师傅曾对记者表示过,那些值钱的垃圾早被拾荒者拣走了,剩下的都是价值极低的垃圾,很多家庭把各种垃圾混杂在一起,自律性很差。
于是,垃圾分类成了“难以养成的好习惯”,如果对未经合理分类的垃圾进行燃烧,无形中将加大产生有害物质二恶英的几率,这也成为部分地区民众抵制建立垃圾焚烧厂的直接原因。
有专家指出,与其末端分类,不如进行前段垃圾减量,这样从源头上可真正减少垃圾。正是出于此考虑,今年4月,我国出台了《意见》,并明确指出将本着“谁污染谁治理,谁产出谁付费”的原则,对垃圾收费。同时提出,到2015年,全国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2030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接近发达。
至此,我国垃圾免费时代可能终结。但是孙阿姨想不明白,这垃圾付费真的能解决“垃圾围城”的问题吗?“我都能想象到,如果垃圾真得付费了,一定会有很多人为了省钱乱扔垃圾,这不是起到负面作用了么?”孙阿姨质疑道。
与孙阿姨看法不同的是,有网友也提出,“为了环保,生活垃圾收费是必须的,但这个费怎么收,谁收,收了用在哪里,是否存在猫腻
该不该收垃圾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