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喷发源于制度优势
这次抗震救灾,给国际社会留下的最深印象之一,就是中国在应对突发灾害和动员救灾力量上的优势。有媒体说:“在地震发生后几个小时内,中国各级政府、警察和军队以及被动员起来的民众,就加入到其规模达到国际最高标准的救援行动当中”,并心悦诚服地承认:“在短时间内动员巨大的力量投入,这是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的,让人们从中发现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凝聚力。”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底子薄、人口多、资源集中度低的我国追赶发达国家的一大法宝。过去“集中力量办大事”最多的情况,就是利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势,整合全社会资源,适当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实力攻克难关,实现跨越式发展。1960年代,我们在人均GDP仅100美元时实现了“两弹一星”的突破。改革开放后,全国110多个科研院所、3000多家协作单位的十几万科技大军共同努力,实现了“神五”、“神六”的一飞冲天,更是生动的范例。而在汶川大地震中,“集中力量办大事”又一次在历史关头发挥出巨大威力。
中央点活全国一盘棋
与以往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相比,这次形势要复杂严峻的多。大地震突如其来,震级高、烈度大,重灾区范围超过10万平方公里,近9万人遇难或失踪,累计受灾人数4550余万人,是印度洋海啸受灾人数的数倍。地震造成的破坏性之强、波及范围之广、救灾难度之大,均为百年来罕见。新一届党中央表现出了超强的危机处理能力和动员能力。在中央统一领导和直接指挥下,各级党政军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全军和武警部队13万精锐20余个专业兵种雷霆挺进,短短几天全部到位,全力搜救受困人员,救治转移受灾群众;来自全国的近400支专业救援队,9万医务人员源源赶赴一线,覆盖了所有受灾村庄;数以百亿元计的财政救灾资金在第一时间拨付,道路、电网、通信抢修队伍全面出动,各种国家战略储备物资,数百万吨的食品、药品、帐篷、机械通过空中、铁路、公路、水路立体运输驰援灾区,数以千计的伤员被及时转送发达省市医院……“全国一盘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被发扬到极致。正是这种倾举国之力的救援活动,形成了比灾难更强大的力量。
不可复制的中国式领导人
震后第一时间,胡锦涛总书记即作出抢救伤员、确保灾区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指示。震后两小时,温家宝总理赶赴灾区。胡锦涛总书记也在几天后出现在震中地区时,在有些熟读兵书的人看来,国家领导人和统兵者的这种“以身犯险”,是不必要、甚至不应该的。德国一家媒体甚至用讥讽的口气说中国总理“像一个消防队员一样急切地赶往地震灾区”。他们可能永远不会懂得,这种危难时刻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就是无声的动员令。这种靠前指挥,也使领导者掌握大量一手资料,在瞬息万变形势下及时应对。而震区各级党组织,也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很多党员干部在第一时间抢救群众,其家庭和亲人承受了最大牺牲的精神,使某些一贯挑剔的西方媒体也改变了腔调。5月22日的德国《时代周报》,有篇文章的标题就是:“这回可能所有人都站在了党的身边。”
“以人为本”成为力量的支点
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救人是重中之重”,“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百倍努力”。以国民的生命危机为国家最高危机,以国民的生命尊严为国家最高尊严,以整个国家的力量去拯救一个个普普通通的生命,这是我
力量喷发源于制度优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