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产业化背后
日前,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外公布。
此次公布的名录,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曲艺等项目。
从2006年开始,已有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后公布,意在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此同时,生产性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有些甚至成为产业,有力地带动了就业与群众致富。
但对于绝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产业化之路只能是海市蜃楼。同时,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到底是纯粹的保护还是进行生产性保护,进而产业化,曾经一度争议颇多。
“实际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三类,一类是纯粹的保护;第二类是有一定价值,但需要创新;第三类是跨界融合,不是按照原来的某些技艺,而是跟绘画等结合起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是否产业化,需区别对待。
“如果跟产业化结合起来,最核心的是需要有人来经营,但传承人显然大部分不懂市场。”他同时指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人才困境。
生存窘境
一方面,民间文化曾一度声名远扬;另一方面,一些民间文化却正在面临消失,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
起源于两千年前的西汉皮影戏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
但如今,要观看皮影戏显然不易。
同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画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每到新年,民间都有贴年画的习俗,一则装饰环境,二则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
历史上,四川绵竹、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和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等曾盛名远扬。以位于山东潍坊寒亭杨家埠的木版年画为例,此年画兴起于明代,清代达到鼎盛,杨家埠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产品流向全国各地。
一年前,本刊记者在当地参观发现,杨家埠年画更多地只是被收藏爱好者关注,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亦如此。
多位业内人士在受访时指出,在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一些民间传统文化习俗正在消亡、变异,许多传承人年事已高,“人亡艺绝”、“人走歌息”的现象时有发生。
产业化道路
“‘不接地气’是许多艺术门类传承失败的主要原因。”冀派内画创始人王习三直指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脱离生活与市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窘境,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窘境之下,一批有识之士也开始思索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通过产业化来传承。
尤其是2006年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以来,一批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地方的支柱性产业,从业者众多。
冀派内画艺术发源于河北省衡水市,2006年6
月7日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6月17日,冀派内画传承人王自勇在电话中向本刊记者表示,为了更好地发扬这一传统文化,大胆尝试产业化,他们“通过建设博物馆宣传,还加强研发创新产品,倡导艺术品实用化,实用品艺术化。同时建设工厂,解决生产原料难题,和高科技结合起来,并创新题材,与婚庆、肖像、写真等结合起来。”
在这些举措的推动下,近年来,冀派内画发展迅速,目前产值规模超过12亿元,从业人员达4万多人。
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非遗产业化背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