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巴加湾的突破
2001年11月6日,第五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举行,双方达成在十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议,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10+1"机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0+3"机制与"10+1"机制
自1997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十国领导人会议已举行了五次,这种每年一度的会议,称为"10+1"机制。"10+1"机制是件随着"10+3"机制(由东盟十国加上中、日、韩三国组成)产生的,它诞生于1997年底,旨在推动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
早在1990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就倡议成立由东盟全体成员(当时为六个)和中、日、韩三国组成"东亚经济集团"(EAEG),1995年,东盟首脑会议将其更名为"东亚经济核心论坛"(EAEC)。对此,中、韩反应积极,但日本考虑到美国对此持反对态度,因此态度较犹豫。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东亚各国痛切地感到,要对付地区性的金融危机,单打独斗是不行的,依赖某个区外大国或国际金融机构的援救,效果也是有限的,惟有依靠区内各国的合作,才能战胜危机,预防危机。
1997年底,首次东盟与中、日、韩("9+3",当时柬埔寨尚未入盟)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在马来西亚举行,会议期间,东盟还分别与这三国领导人单独举行双边会议,商讨双边的合作事宜,根据规定,以后每年都同时举行一次这样的多边和双边会议,前者称为"10+3"(1999年柬埔寨正式加入东盟)机制,后者称为"10+1"机制。
“10+3"和"10+1"机制的形成,对于东盟、中、日、韩各方及整个东亚都有重要的意义。中、日、韩都是东亚地区的经济强国,东盟与这三国的双边合作,不但有利于双方,也有利于整个东亚。"10+1"机制取得的共识与成果,对"10+3"机制的巩固与发展也是有益的。前者的一些成果,可以扩大到后者运用,从而丰富后者的内容。这两个机制虽然重点不同,但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推进了东亚地区的合作。
在"10+1"机制形成以前,中国与东盟已经有了良好的双边关系。1995年即形成了中国与东盟高官磋商机制,1996年中国从磋商伙伴国升格为"对话伙伴国"。
1997年2月,中国-东盟联合合作委员会在北京诞生。同年
12月,东盟为成立30周年而举行的首脑非正式会议首次邀请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参加,"9+3"机制启动。会议结束后接着举行了东盟与中国首脑非正式会议,"9+1"机制也随之启动。在"10+1"(1999年柬埔寨加入东盟)机制的推动下,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已取得不少成果。如湄公河流域的开发已付诸实施。今年6月,中、老、缅、泰四国澜沧江-湄公河商船已正式通航。另外,建造新加坡至昆明的泛亚铁路计划也已通过,今后这条大铁路将把中国、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经济价值颇高的南北走廊。
在以往合作的基础上,今年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许多新的突破,又把双方的合作朝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方向推进了一大步。
首先,在政治领域,中方首次明确表示"对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TAC)持积极态度"。TAC是东盟组织的基石,也是东南亚国家加入东盟的先决条件。后来,东盟决定将TAC开放签署,即不是东盟成员,只要赞同条约内容,也可签署。东盟
斯里巴加湾的突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