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官员该如何尽孝
,其中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今年1月,“常回家看看”作为对老人的精神赡养被写进了《老年法》草案,强调除物质外,还要给予老人更多精神关怀。有人建议,应该在《老年法》中增设刚性条款,把是否孝敬父母作为官员考核的内容。因为连父母都不尊重和孝敬的官员,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社会责任。尽孝的方式多种多样,围绕现代官员该如何尽孝,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
现代孝道的新要求
中国传统孝文化源远流长,其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同时存在。随着现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孝道也出现了一些新标准、新内涵。国家行政学院竹立家教授用了一句话来概括:现代更加注重人的个体尊严、个体价值和自由的感受。
湖北孝文化研究中心专家孙传宝指出,现代孝道的新内涵首先表现为人格平等,过去的父尊子卑、父主子从已经消失;其次是宽松的家庭环境使亲子关系越发融洽,子女对父母表现出来的敬爱之情,是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此外,在现代社会,子女以独立的身份生活在家庭中,个体的价值增大,让父母与子女在相互关心、帮助的关系中,相互受益,相得益彰。
虽然现代孝道有了一些转变,但不等于子女可以忽视、忘记父母。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子女要珍惜孝敬父母的机会,否则等到想孝顺的时候,父母却不在人世,成为人生的一大遗憾。原云南泸水县宣传部长张光泽,为了满足90岁老父亲周游全国宣传奥运的愿望,他辞掉公职,抵押房子,还向朋友借款30万元,带着老父亲全国游历。虽然外界对此有一些争议,张光泽仍很坚持:“怕的是今后没有机会达成父亲的愿望。”
“古代的‘尽孝’更多是经济上的考量,子女对于长辈的关系是一种‘父辈投资’。”四川大学新闻学研究室主任张小元告诉记者,“因为老人在古代是靠家庭和个体在养,而现代有养老保险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养老’模式,所以经济考量弱化,情感考量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乔新生教授则进一步指出,在没有社会保障的古代社会里,每个人都必须对家族负责,因此父母和子女间具有直接的权利义务关系。现代的孝道在强调重视家庭关系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家庭关系之外的社区关系,强调衡。如今提倡孝道不能是简单强调家族的利益,而忽视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竹立家教授表示,孝道里有些基本的东西永远不会变。“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人跌倒要不要扶?当然要扶了,如果不扶的话,结果可能很严重。问题不是这件事情用不用做,而是我们的社会出了问题。”
官员的公德与私德
孝敬父母是人之根本,无德不孝的人难说当得了什么好官,但一个对父母百般孝顺的官员也不一定就是个能造福一方的人,孝道不能完全涵盖官德。陶行知先生说过:“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和国家之本,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是妨害公德的人。”私德一般是指孝顺、生活作风等内容,而公德除了克己奉公、勤政为民等职业素养外,还包含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良心和正义感。
国家发改委《改革内参》执行主编沈阳指出,“孝顺善良”是做人的起码品格,而官员尽孝,就要尽职“做事”。官员的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不应只孝敬父母,更要清廉为民,尊上不唯上,敢于为人民担当,才能让父母放心,免去牵挂。同时,也要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上做出一番成就,得到群众的拥护,
现代官员该如何尽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