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代书院的教育模式.pdf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古代书院的教育模式 】是由【我是开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古代书院的教育模式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古代书院的教育模式
古代书院的教育模式
导语:我们现在的学校已经开展得十分成熟,那么以前的“学
校”又是如何教书育人的呢?以下是收集的有关古代书院的资料,希
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院“一把手”不叫“院长”称“山长”
北宋范仲淹“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
古代书院的“一把手”不叫“院长”,多称“山长”、“洞
主”。这是因为古代书院多建在环境优美、风光宜人的山上,喜欢
与道观、寺庙为邻。宋代以后,书院成了古代中国读书人心目中的
学术圣地。而成就书院这一崇高地位的,是其办学理念。
书院与官学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完全不同,不设门户,完全开
放,讲学自由。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是政治精英,而是学术精英。书
院刻意与官学保持一定的间隔,教授保持独立的学术品德,学生尊
崇独立的自学精神。
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山长相当于如今的大学校长,虽然
没有行政级别,但山长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既是书院最高行政领
导,也是首席教学主管和“学术带头人”。
山长始终把教学放在第一位,参与一线教学工作。如程颢、程
颐、司马光、范仲淹、朱熹、张栻等名儒大师,在主持书院日常教
学时都是亲自进课堂给学生授课。
日常教学中,山长授课一般放在每月的一、三、六、八日。书
院一般每月有三次课试,从出题到评阅,均由山长负责。兴办于南
宋淳祐元年(公元 1241 年)的建康(今南京)明道书院即规定:“每旬
山长入堂,会集职事生员授讲、签讲、覆讲如规,三、八讲经,
一、六讲史,并书于讲簿。每月三课,上旬经疑,中旬史疑,下旬
举业。”
北宋教育家范仲淹当年在应天书院执教时就曾“勤劳恭谨,以
身先之”,据《范文正公集·言行拾遗事录》记载,范仲淹“出题
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准以
为法”。
给学生出试题作文,自己先做一篇,这样能不受学生欢送吗?范
仲淹由此名气远播,“四方从学者辐辏”。
书院招生不设门槛无户籍限制
明代文昌书院学子“不一需 束均得入院肄业”
古代书院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其平民教育情怀,即便如元明清时
期好多书院改为“官办”,这种情怀也没有改变。
书院从诞生那天起,便向社会下层和民间士子开放。书院招生
不设门槛,入学无户籍限制,只要有志于学业的,不分贫富,不管
地域,均可入学,即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如四川文昌书院
的“招生简章”(文昌书院记)中便有这样的说法:“凡越隽生童,
不一需 束,均得入院肄业,按月观课。捐廉奖赏,作育人材,大公
无类。”
“大公无类”一直是书院的办学准那么,也是“有教无类”办
学理念的升华。虽然招生不设门槛,但入学要求还是有的,名气较
大的书院,因为报名的人多,“招生标准”也很严格,文化水平和
自身素质都相对较高。考核包括学业在内的综合素质测试,光学习
好还不行。如白鹿洞书院,一度要求入学者是举人,朱熹的《招举
人入书院状》可以为证。
古代书院的招生指标由各书院依办学实力自定,人数从几十到
上百不等。除了招取测试成绩优异的“正课生”,还会录取稍次一
些的“附课生”。附课生也写作“副课生”。如清道光年间安徽阜
阳的聚星书院,每年招生名额(学额)为生员正课 20 名,副课 20
名。
在招生上,老师说了算。如白鹿洞《洞学榜》择生徒上即有这
样的'规定,“自今凡奉公移来者,慎于所选,从游之后,洞师验与
可拒者那么拒之,上司不必挠其权。其四方有志之士,听其肄
业。”
从中可见,如今天的官方推荐生、拿着领导人介绍信的照顾生
是不受书院欢送的。即便入学了,如果主管老师(洞师)测试后觉得
不行,仍会将其辞退,领导(上司)不能干预。
书院办学经费主要“学田”
元代明道书院每名学生每月给 5 贯“膏火钱”
古代办书院的办学经费除了“官助”之外,主要靠民间集资、
捐献和书院创收、自筹,其中“学田”收入是办学经费的主要。每
个书院都会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很多时候,学生在书院
读书,不仅不要学费,而且“食宿费全包”。如文昌书院,学生便
“不需一束,均得入院肄业”。另外该书院“更欲立书舍,给膏
火,招徕来学,以广栽培”。
所谓“膏火”,就是学生学习期间的花费,古人俗称“养士
费”。“膏火”原本为资助困难学生的,实际使用时已普遍散发,
生徒都有份。或给钱两,或给粮谷,或钱粮兼给。
“膏火钱”补助的上下历代不一,不同书院之间也不同。以建
康(今南京)明道书院为例,在元代至正年间,此时已改为官办的书
院,每名学生每月给零花钱 5 贯钱。5 贯即 5000 文,当时书院的勤
杂工每月工资才 300 文,做学生比打工还来钱呢。另外,每名学生
每天还有口粮“米 2 升半”。
清道光年间,安徽阜阳聚星书院的正课生每名每月膏火钱 1200
文,副课生 500 文;童生正课 1000 文,副课 500 文。正副课生住院
肄业者,每名每月另给小麦 3 斗。
有的书院因办学经费有限,学生食宿费无法全包下来,也尽可
能给学生提供伙食。一般来说,古代书院是没有“考试费”、“材
料费”等现代学校常见的学杂费的。
成绩优秀可获“奖赏钱”、“花红钱”
清代蕲州书院考试前 4 名每人奖“膏火制钱二串文”
古代书院大多希望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修身、齐、家 治说,不分冬夏,每天早上五时头鼓,五时半二鼓,六时三鼓上课。
为了使学生都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书院还设有奖励制
度。奖励的形式很多,既有精神鼓励,更有物质刺激,如月课奖
赏,积分升级。还有相当于现代奖学金的所谓“奖赏钱”、“花红
钱”。
月课奖赏是依据每次考试的成绩来定的,于考试之后兑现。如
南宋嘉定二年(公元 1209 年)延平知府陈宓在南平城南九峰山麓,仿
白鹿洞书院模式建造的延平书院,便设“奖赏钱”,书院规定每月
三课,上中下旬分课本经、论、策不同内容,“课册待索上看,佳
者供赏”。
对学生予以奖赏,在清代的书院中似乎规定得最清楚,标准也
较高,可能与清代书院“官学化”有直接关系,书院将膏火钱改成
“奖金”发放,凭“奖票”领取。
清《蕲州志·学校》记载,同治年间湖北蕲州书院的奖励标准
是这样的:生员参加相当于今教育局或考试院组织的考试(官课),
每次取超等 4 名,每名膏火制钱二串文;特等 12 名,每名膏火制钱
一串二百文。文童那么每课取上卷 8 名,膏火制钱一串四百文;中卷
20 名,每名膏火制钱一串文。
除了书院应给膏火、花红外,教育主管部门也会“酌给花
红”,以示鼓励。
清代张之洞任湖北学政,在湖北时 武昌所设的经心书院将考试
的时 优秀作文结集刊出,先后出版了《经心书院集》和《经心书院
续集》。这种“荣誉奖励”,比奖金带给学生的刺激还大,还管
用。
岳麓书院内朱熹书写的“忠孝廉节”
奖惩清楚试卷凭“浮票”领取
清代丹阳书院“抄写雷同”“罚停膏火一月”
奖惩清楚,是古代书院的根本学规之一。学生在书院不认真学
习,不约束言行,也会受到严厉的惩办。清代湖北归州丹阳书院规
定:“学长稽查在院肄业生童,有不勤学励行者,正言奉劝;如其不
从,禀明山长,加以惩罚”。
清代蕲州书院的学规中也明确要求:如果在山长课期生员超等
旷课一次,扣钱六百文;特等旷课一次,扣钱四百文;文童上卷旷课
一次,扣钱四百文,中卷旷课一次扣钱三百文,再旷遂加录成文或
雷同全数扣除。
学生在书院学习时的学业等级是动态的,实行“积分制”,有
“升降级”。即使录取时的优秀学生,即所谓“正课生”,如果旷
课,平时考试成绩不能保持在前列,也有可能被降为“附课生”。
清代均州南阳书院规定,以缺考的次数和考试的等级来确定升
降,内课生如有一次不应课者,停顿发放一月膏火;两次不应课者,
降作附课。正课一连三次不考,超特等者降作附课以内,附课连考
三次超等者,可以升补为正课。降级的同时,其膏火钱也会降低标
准发放,甚至不发。
古代书院考试纪律很严格,试卷凭“浮票”领取,并设编号。
学生考试时出现作弊、抄袭等不诚信行为,都会受到惩罚。清代归
州丹阳书院规定:“抄写雷同及不在院作文,并次日交卷者不列
榜,初次不列榜,罚停膏火一月;再次不列榜,降作附课,冒名顶替
者逐出住院。”
与现代教育理念一脉相承的是,古代书院同样“德育”先于
“智育”,当然,由于封建社会的局限,古代的“德育”大多是
“忠、孝、廉、节”等内容。如果“缺德”,后果很严重,轻者重
罚,重者开除。

古代书院的教育模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我是开始
  • 文件大小287 KB
  • 时间2023-05-1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