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红高粱》中的民俗文化因素张金晶(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 501331)摘 要:莫言的《红高粱》中大量对高密民间民俗文化的描写,充满了独特的地域特征,给读者带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同时,小说中民俗文化的应用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真实,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揭示主题更加深刻。从民俗学角度对《红高粱》进行全新视角的赏析。关键词:民俗文化;新视角研究;红高粱;莫言小说中图分类号:I207. 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47(2014)04-0062-03DOI:10. 3969 / j. issn. 1672-1047. 2014. 04. 18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钟敬文先生将其分为物质、社会、精神、语言民俗四个主要方面。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故乡高密东北乡是片传统民俗文化十分丰富的北方大地。而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高密人,莫言更是受到其故乡民俗的影响,不断地在作品中描写其故乡的各种民俗文化传统,在文学世界中构建出一幅“高密东北乡”的生动地图。莫言用故乡的民俗文化真实地反映出高密人民在我国一定时期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中的生存状况,从而使作品充满了丰富而又独特的民俗气息,增强了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魅力。莫言的代表作之一《红高粱》,就是以其故乡为背景而创作的一部表现高密人民在战争年代中的顽强生命力和充满血性与反叛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作品中对东北高密大量民俗风情的描写,不仅使我们体验到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更使我们得到一种民俗文化的审美愉悦感。同时,就文学作品本身而言,民俗文化的描绘,又使作品中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真实。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揭示主题更加深刻。 一、民俗文化在小说中的展现《红高粱》主要以“我爷爷”于占鳌为线索,讲述了东北高密人民的一段抗战史。虽是一部讲述抗战时期的作品,但作品中处处体现着东北乡的各种传统民俗风情,不仅让人体会到小说情节的魅力,更让人感受到这片炽热的高粱地上的人文魅力。本文试从小说中一些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出发进行分析。(一)红高粱高密与红高粱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据史料记载,红高粱是高密人民最早自觉种植的农作物之一。苏轼曾在《黍麦说》中记载:“吾昔在高密,用土米作酒。”[2]北宋时期高密为高密县,隶属密州,苏轼曾做过密州知州。这里所说的土米就是高粱。高粱自身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耐高温、耐冷凉等多项优点,能获得稳定而较高的产量,所以一直是高密人民的主要粮食。在抗日战争期间,成片高挺茂密的高粱被抗日武装称为“青纱帐”。作为高密人,莫言不仅将小说命名为《红高粱》,更是在小说一开篇就写到“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洸洋的血海……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26第 16 卷第 4 期2014 年 8 月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anggang Polytechnic Vol. 16 No. 4Aug. 2014■■■■■■■■■■■■■■■■■■■■■■■■■■■■■■■■■■■■■■■■■■■■■■收稿日期:2014-07-16 作者简介:张金晶,
莫言小说《红高粱》中的民俗文化因素 The Folk Custom Culture Factors in Mo Yan’ s Novel Red Sorghum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