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指南解读-2014
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2010
2014
指南修订背景前言
缺血性卒中和TIA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
我国脑卒中亚型中,近70%的患者为缺血性卒中
%
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复发和死亡的重要手段
为规范中国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临床实践,脑血管病学组的专家对2010年二级预防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证据评定标准
A级
基于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的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RCT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RCT(高质量)
B级
基于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RCT
C级
基于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
D级
基于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推荐强度
I级
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Ⅱ级
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Ⅲ级
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Ⅳ级
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目录
危险因素控制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
症状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TIA的非药物治疗
其他特殊情况下脑卒中患者的治疗
指南指导的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
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发病数天后如果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应启动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对于血压<140/90mmHg的患者,其降压获益并不明确(Ⅱ级推荐,B级证据)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长期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如果没有绝对禁忌,发病后数天应重新启动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由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90%)导致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推荐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90mmHg以下(Ⅱ级推荐,B级证据)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
由于低血流动力学原因导致的脑卒中或TIA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流动力学影响(Ⅳ级推荐,D级证据)
降压药物种类和剂量的选择以及降压目标值应个体化,应全面考虑药物、脑卒中的特点和患者三方面的因素(Ⅱ级推荐,B级证据)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危险因素控制脂代谢异常
对于非心源性卒中/TIA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给予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Ⅰ级推荐,A级证据)
有证据表明,当LDL-C下降≥50%或LDL-C≤,二级预防更为有效(Ⅱ级推荐,B级证据)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4月第48卷第4期
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及TIA二级预防指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