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与形式齐飞,理解共表达一色
摘要:单纯的阅读和纯粹的关注形式都不是最完善的阅读教学。只有将文本的理解和语用的训练高度融合,才能真正发挥教材文本应有的价值。因此本文提出要在文本理解的准确中促进言语表达的规范、在文本理解的全面中促进言语表达的周详、在文本理解的深刻中促进言语表达的妥帖、在文本理解的有序中促进表达逻辑的提升,从而要促进学生言语能力质的飞跃。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关键词:表达规范;言语周详;理解深刻;表达逻辑;高度融合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用”教学理念以来,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只关注文本内容的教学陋习,将教学的重心聚焦在文本的语言形式和作者写作策略上来。一时间,各种形式的语用训练如同雨后春笋般拔节而生,大有“无语用不阅读”之势,将阅读教学推向了另一个极端。事实上,单纯的阅读和纯粹的关注形式都不是最完善的阅读教学。只有将文本的理解和语用的训练高度融合,才能真正发挥教材文本应有的价值。
一、在文本理解的准确中促进言语表达的规范
阅读教学中,学生由于受到原始认知经验和阅读能力的限制,对文本的正确理解是其语文学习的第一道障碍。只有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在规范、有效的言语历练中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感受。例如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晓行夜宿”两个词语时,教师让学生凭借自己原始的经验理解这两个词语,有的学生说:“天亮了,就忙着赶路;天黑了,就住宿。”这种停留在词语字面意思的理解,虽然学生的言语表达相对规范,但并没有真正触及文字内在的价值意蕴。于是,教师引领学生结合文本情境中具体的人物、事件的细节,揣摩其所表达的内蕴。有的学生从课文中“走了好几个月了”体悟到行走路程之长,非常艰辛;有的学生感受到他们住在一个破旧的寺庙里,条件非常艰苦。在感性认知的理解得到进一步丰润之后,学生再度理解这个词语就完全突破了原有的认知:天刚亮,就起来匆匆赶路;天色暗得无法行走时,就随便找个地方凑合着住宿。
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教师就不仅将教学指向于学生语言的表达,更在整个过程中关注对文本语言正确理解对学生言语表达规范的重要性。教师的着力点就是要让学生穿越文本语言表面的藩篱,真正走向正确理解的轨道。在联系上下文中,学生在可感语境的浸润下,对词语的理解逐渐深入,对于词语大意的言语表达也逐步走向规范。至此,对文本的正确理解与规范的言语表达高度融合,阅读教学也越发高效。
二、在文本理解的全面中促进言语表达的周详
阅读教学应该遵循生命个体的基本认知规律,要引领学生从整体把握、细节深入、回归整体的一般性步骤入手。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下子就深入到文本的具体语段与细节进行感知体验,对文本的解读与感知没有了全局的整体概念,没有整体性思维的关照,就容易形成断章取义的认知误区。而从一篇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的文本中对核心理念进行提炼、且不造成任何的疏漏,这对于小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就具有较高的要求。
还以《李时珍夜宿古寺》为例,教师在整体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内容时就进行了这样的引导:教师首先告诉学生每一个事件的发生就需要借助具体
内容与形式齐飞,理解共表达一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