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学
一、绪论
世界精神卫生日
二、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精神病(psychosis):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知、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
精神疾病:又称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各种因素下造成大脑功能失调,出现心理过程异常,其严重程度达到需要用医学方法进行干预的一类疾病。(行为与周围环境统一性/知行感协调性完整性/个性特征稳定性被打破;测试评价结果异常)
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sorder):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的异常行为方式,是一个人表现为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的后果对本人和社会都是不适应的。心理活动异常的程度达到医学诊断标准,就称之为心理障碍。
★对比:心理障碍VS精神病;神经病VS精神病;神经症VS 精神病(详细版)
【病因学】
生物学因素:遗传;躯体因素(疾病);理化因素(外伤、药物);其他(年龄、性别)
2、社会心理学因素:精神应激;社会因素;个性因素
【诊断分类学】
ICD-10 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DSM-IV MD-3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详细版)
【症状学】
1、★精神症状:异常的精神活动(心理活动/过程,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大脑功能障碍的表现,必有其物质基础。
【心理活动:大脑对客观世界反映的过程。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与意志活动三个方面。
心理活动VS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脑内同一生理过程的不同方面:从兴奋与抑制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生理过程看,是高级神经活动;从神经生理过程所产生的映象及所概括的事物的因果联系和意义看,属心理活动。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心理活动则是通过大脑的神经生理过程而进行信息的摄取、储存、编码和提取的活动。】
⑴精神症状的★本质:①大脑结构的病变;②大脑功能障碍;③大脑代谢或生化病变;④不明原因
⑵精神症状的特点:①表现形式与内容明显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符;②出现与消失不能自控,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③给患者带来痛苦或不同程度损害社会功能
⑶判断精神活动是否病态——三个方面对比分析:纵向;横向;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观察不仅要看症状是否存在,更要观察出现频度、持续时间、严重程度。
⑷精神症状在精神疾病诊断中的地位:精神症状的特异性以★器质性症状群最高(痴呆、遗忘等),只见于脑器质性精神病;★精神病性症状群次之(幻觉、妄想),可见于器质性精神病与功能性精神病;★神经症症状群特异性最差(焦虑、头痛、失眠等)。
认知障碍: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定向力障碍;自知力障碍
⑴感知觉障碍
感知觉过敏
感知觉减退
外部
内部
外部
内部
不耐强光、噪音、高温、强烈气味等
不耐正常心搏或胃肠蠕动等感觉,有多种躯体不适。感知觉过敏多见于神经症患者
对外界感知不清晰,严重可发展到觉得外界不真实,虚无缥缈,可发展为现实解体症状
麻木不仁,甚至感觉自身不存在,严重者可发展为人格解体症状
★
感知觉综合障碍
错觉
幻觉
客观事物
存在
精神科护理学总结摘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