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新闻业务史导论
主编刘海贵
副主编徐寿松徐疾
吴诗虹肖莉
前言
将现当代新闻业务史从现当代中国新闻史中单独抽出来,依照采访、写作、编辑、评论
等业务运作过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中国现当代新闻业务史体系,至今未见人顾及。早在
员园
多年前,这一研究课题就一直萦绕心头,有时梦中想到的也是这件事,但真正动手只是
近几年的事。之所以拖压这么久,学院里的行政工作繁忙算是一个理由,但主要还是因为
这一课题工程比较浩大,没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实在不敢贸然下笔。
圆园
眼看着世纪从身边走过,新的世纪已经来临,我寝食难安。因为我感到:作为在复
猿园
旦从事近年新闻业务教学和研究的我,完成这一课题,既义不容辞,又刻不容缓。
所幸的是,方汉奇、宁树藩、丁淦林、赵玉明、胡文龙、姚福申、马光仁等新闻教育界、学
术界前辈,对我国新闻史已做了极富价值的研究,堪称权威;另有数十位知名学者也早有
研究成果问世。站在“前人的肩上”,我信心倍增。
此书涉及年代久远,材料散杂,参阅的著作与文章甚多,我尽可能在各部分最后的注
释与全书的最后参考文献中作了说明,可能难免有所遗漏,在此一并表示歉意。所有对此
书的撰述有所帮助的专家学者,我均表示诚挚的谢忱。
我还要特别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和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的各位领导,对这一研究课
题的支持与帮助。另外,青年学者徐寿松(负责采访部分)、徐疾(负责写作部分)、吴诗虹
(负责编辑部分)、肖莉(负责评论部分),帮我收集资料,并负责各部分的初稿撰写工作,在
此一并致谢。
虽然这一研究课题在某一领域具有开拓性性质,但我们还只是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
作;虽然我们尽心了,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与此书的水准成正比。因此,此书不足之处一
定颇多,恳切期望每位读者,尤其是新闻学术界的前辈、新锐及广大同仁不吝赐教,那将是
笔者倍感欣慰的事。
刘海贵
圆园园圆
年春
总序
李良荣
圆园
中国新闻教育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近几年已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研究生招生
人数的增长超过本科生招生人数的增长,个别新闻院系研究生在校的人数已接近本科生
的在校人数。这是中国新闻教育结构的重大调整。
研究生的快速增长是对新闻媒体渴求高级采编、管理人才的回应。研究生除了少部
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和去其他科研、党政机关外,他们中绝大部分将进入新闻
媒体。与本科生相比,进入新闻媒体的研究生应该是学者型(专家型)的记者、编辑,他们
应该有独立的科研能力,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在一两个领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真正成为
高级记者、高级编辑、高级评论员和管理人才。在中国新闻传播业面临国际化的竞争之
时,他们是一支任重道远的中坚力量。
然而,现在的研究生教育却难以达到这一水准,课程设置老化,师资力量不足,都是一
时难以解决的难题,许多研究生课程不过是本科生的延续,甚至和本科生大同小异。而研
究生教材空缺却是研究生教育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全国几十家新闻院系的硕士研究生
点,至今还没有系统的研究生教材。
圆园园员缘
有鉴于此, 年月,在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
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全国高校新闻院系,决定共同出版一套研究生核心课程系
列教材。与会者共同商定:本教材是一套专著性、学术性教材。教材一定要有原创性。本
教材应该吸收国内外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但绝不是编编写写,必须要有原创性见解和观
点,教材中除了历史陈述部分外,典型案例必须用最新资料。教材一定要严格遵守学术研
究的规范。
本系列教材作为研究生核心课程基本教材,涵盖新闻传播学的新闻、传播、广告三个
专业以及三个专业的十几个研究方向。教材的撰稿人或主编都是这个研究方向卓有成就
的学术权威或全国高校公认的学术带头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系列教材向世人展示的
B中国现当代新闻业务史导论
圆园
是中国新闻传播学年来的研究成果,代表着当代中。我
相信,它的权威性、前沿性和规范性将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本系列教材的出版如果能够把全国高校研究生的教学推上一个新台阶,把新闻传播
学研究推向一个新层次,那将是我们全体作者的最大心愿。
复旦大学出版社长期致力于新闻传播学著作、教材的出版,品位上乘,累积丰厚,影响
广泛。这次,他们调集精兵强将,花费大量心力,确保本系列教材的出版,是深具战略眼光
的举措,我谨代表全体作者向复旦大学出版社表达深深的感谢。
目录A
第一编新闻采访部分
猿
第一章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猿
第一节驻外采
中国现当代新闻业务史导论本科生课外阅读丛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