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游学的意义】是由【鼠标】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游学的意义】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游学的意义
游学并不是舶来品,早在 2000 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有
了游学这项活动。史学家吕思勉曾经考证过游学的历史记录:“游学”
二字见《史记·春申君列传》,曰:“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
博闻也。”
在中国历史上,首先提出游学概念的是先秦的诸子百家,孔子曾
带领弟子周游列国进行治学,庄周更是自由自在地逍遥游,游学一方
面作为他们通晓经术、拜访名师乃至学而优则仕的一种途径,另一方
面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著名画家郭德福所画的《孔子周游列国途中讲学图》反映出游学
现象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不知何时,“游学”二字倏地就时尚了起来。出门远行,和山水
亲热,吞吐外埠菁华,有些人就会感到自己陡增出若干的智慧,然后
再招呼伙伴一同游学,把自嗨升级成群嗨,如此游学其实更像是一场
说走就走的旅行。为了正本清源,我们有必要将“游学”概念的历史
渊源拉扯拉扯,展示一下“游学”的户口本。
游学在古代的四类记载
游学在现代文化中的形象,已经被约定俗成为—离开自己熟悉的
环境,到另一个全新环境里学习和游玩,既非单纯的旅游,也不是纯
粹的学习,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寓教于乐。它的内容贯穿了语言学习和
参观游览,介于游与学之间,同时又融合了学与游的内容。现代教育
意义上的游学,是 20 世纪随着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发展进程而产生,
并逐渐成熟的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大中院校、社会机
构和博物馆等历史文化单位通力合作,面向国内外青少年,开设游学
课程,积极鼓励并正确引导青年学生,到人类不同文明的文化环境中
去探访、并沉浸其中,通过亲自体验而学习和理解非本地的文化历史
传统。现在火透荧屏的综艺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大概能算作光环
缭绕的游学明星幼儿版吧。
古代对游学的定义是神马,可能和现代人的想象大相径庭,记者
翻查资料,看到有四类直观描写:游侠和儒生;从事游说的人,《史
记·秦始皇本纪》里写道“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说的就是苏秦
张仪这样的专擅合纵连横的国嘴大咖;离开本乡到外地求学的人;宴
游与学习的人。泡泡饭局吃吃喝喝也算游学?可是司马光点头说Yes,
《资治通鉴·汉元帝建昭四年》里说的明白,“游学,游谓宴游,学谓
讲学”。司马光都说是,别人就认了吧。
游学是中国古代比较常见的教学方式,分为教师周游讲学和学生
出外游学两种。纵观历史,尽管历代对游学的政策不同,但游学现象
在先秦到清朝的历代史料中仍有所记载。孔、孟、荀等大教育家都曾
在周游列国中教育学生,战国时期的权臣养士,士人游学以结党盛行
一时。西汉经学家郑玄也是“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
地”。对古时各大学派的教育家来说,周游讲学是他们传播其教育思
想的方式之一。从史料来看,游学在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就开始盛行,
此后各代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游学的现象。对于文人学者来说,游学四
方可能就成了一张镀金的名片,一旦拥有,风光得很。
游学派巅峰人物非孔子莫属
古人有个绵延至今的优良学习传统就是去云游四方,拜访各地知
名学者,仆倒行礼,愿充门下,或是当面请教不解难题,即便未结师
生之缘,也是你来我往,彬彬有礼。等去了许多地方、拜访了许多有
学识的人后,终会学到有用知识。古代学子云游四方非常辛苦,不像
现在可以借助网络,做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闻。但知识这东西并
不是你知道就行,现代人一般不是去探求知识的本源,只是了解知识,
未做到融汇贯通,不像古代学子那样一叶知秋,说明现代人做学问只
是堆砌知识,而没有得到最深的智慧。真正的知识是人与人之间的沟
通与协调,是人与外界的和谐,是真正了解事情本源的东西。耳提面
命也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了学习者一种对于知识的态度。这一点
是需要今天的人学习的。
越是高级的事物,越是会跨越地域、种族,形成全世界共通的标
准。像游学就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
方式。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游历,也透露出古代东西方游
学交流中蕴涵的丰富信息。中国民间自古以来,格外看重游学对人格
养成和知识形成的引导作用,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增进弟子学
识,培养弟子品质,开阔眼界,而且在游学过程中,事事皆有启发,
可谓处处皆为吾师,即便是大儒孔圣,也会遇到“两小儿辩日”这样
的醍醐灌顶。这样机缘偶遇的造化,一定是游学途中才能遇上的幸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为后世留下传承至
今家喻户晓的教育古训,它所带来的益处是不言而喻的。孔子周游列
国,被视为游学精神的鼻祖,海外游学的宣传册也时常抬出这位老祖
宗,以示源远流长。但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所经历的艰辛困苦与人生体
验,显然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型游学无法望其项背的。孔子在游历中
体悟人生,并将种种体悟传递给追随他的弟子,兴之所至,便在杏树
下开坛讲学,杏花纷飞处,渐渐有了《论语》,有了“杏坛”。这幕
天席地的课堂,如同佛经中拈花微笑的刹那,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处
最富于诗意的一页。
宋代样本分析 游学中的求知与求仕
宋代是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其文武失衡的悬殊,在中国历史上罕
有匹敌。游学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讲学和求学方式。北宋在部分时期
对游学虽有禁止,却并未杜绝。南宋时期,游学一度井喷。赵氏皇帝
虽对游学在部分时期有所限制,但是其“重文”的总方针,吸引庶族
地主参政,提高读书士子的地位,又使得游学这种教育形式普遍存在
并广为流行。到了南宋,对于游学活动,官学一般不加以限制。同时,
宋代的一些大教育家,民间收徒的学者,条件较好的书院、义塾等也
公开接纳游学之士,形成了学者周游讲学和游士出外求学的教育良性
大互动。
私学在宋代较为活跃。宋代私学教育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可以因
时、因地、因人而设,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这一百花盛开的局面,
特别适合于游学这种教学形式,这也是私学教育在当朝具有强大生命
力的原因之一。宋代私学包括私塾、义学、学塾、村塾、冬学、书院
等各种学校,其流布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在两宋,特别以私人创办为
主的书院为盛,其数量之多,远非汉唐五代可比。虽然私学规模较官
学为小,但因私学收费低廉,所以受贫寒士子青睐,更受各方游学之
士欢迎。宋代许多布衣寒门出身的名臣,如大名鼎鼎的范仲淹,在其
青少年时期就曾有过游学于私塾读书的经历。宋代私学兴盛,私学的
开办条件简单,因陋就简,主要靠主讲教师的声望作号召,他们或因
不愿入仕,或因在家侍奉老人,或因退休还乡,或因四方游历讲学,
或因官职升迁,慕名登门造访的游学之士络绎不绝。
宋代文人学子向往游学,其实还有可做不可言、可意会不可挑明
的潜规则在里面。通过学习知识,为以后做官显达创造条件。宋代各
地教育发展是不平衡的,京城和江南地区的教育程度远高于其它地区,
所以各个学生都愿意游学于教育发达地区,学到在乡间僻壤学不到的
知识,结识一些原本见不到的名师硕儒,为以后的援引提携创造有利
条件。因此,京都及江南一带,成为众多游学之士汇聚的中心,官学
和民间私学的游学都普遍流行。
宋儒读书,多以功名利禄为先念,很多人为了得到出仕的机会,
游历天下,结交权贵,形成了大规模的游学之风,这种风气对游学产
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求知与求仕的动机一样,是儒士希望通过游学
改变自身的处境,反映了儒士们对生活、理想的追求。
讲完游学中求知与求仕的双面性,很有必要说说游学中充满正能
量的古代逸事。汉魏时期的北海朱虚(临朐旧称)人邴原,自小聪明
好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深感单从书本上学知识不够用,于是他想
到了到外地游学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顺便扩大一下朋友圈。邴原本
是个很喜欢喝酒的人,有终日不醉的海量。然自从他开始游学之后,
因为怕嗜酒会耽误学业,竟整整八九年间滴酒不沾。其间,每当游学
结交的好师友们设宴款待他时,他总是托辞自己不会喝酒。就这样,
通过多年四处求学,他的学识大有长进。在避乱辽东期间,由于他的
学识渊博,“一年中往归原居者数百家,游学之士,教授之声不绝。”
返回家乡后,他又设置学堂,“讲述礼乐,吟咏诗书”,创立了以品
德高洁著称的邴原学派,并被世人誉为“国之重宝”。后被曹操发现,
征召他为丞相征事,后来又采纳别人的建议,批准他“代凉茂为五官
将长史”。由此可见,一边学好知识,一边坚守情操,不改初衷,才
是游学的至高境界。另外,这个故事的典故,叫做邴原戒酒。当你和
别人谈起游学的历史,冷不丁冒出一句“邴原戒酒”,非常给力。
游学的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