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贵州蜡染艺术 】是由【爱的奉献】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贵州蜡染艺术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历史追溯
贵州蜡染
蜡染的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秦、汉时期,甚至更早。蜡染古称“蜡缬”,“缬”的意思是染彩, 它与“绞缬” ( 扎染 ) 、“夹缬” ( 印花蓝布 ) 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防染工艺。在历史文献中有关蜡染的记载很少。 《后汉书》、《临海水土志》、《新唐书》等虽有“染彩”、“斑文布”、“卉服鸟章”等记述,
但都没有确指蜡染, 到了宋代的文献中才对蜡染有明确的说法。 如南宋周去非的《岭外问答》说:“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灌蜡于镂中,而后乃
积布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蜡,故能制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其中叙述的蜡染工序, 显然并非从南宋开始。 后来的 <贵州通忐 >载:“用蜡绘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 ”可见蜡染已由以蜡灌刻板印布发展到直接用蜡在布上描绘了。 学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 宋代由于印花蓝布等成本低、 工艺简单而大为盛行, 蜡染在中原逐渐消失, 而在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却代代传承, 至今不衰。
从传世的和出土的蜡染实物看, 蜡染在唐代是盛行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三色蜡染、 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对树象羊蜡缬屏风”, 都是唐代遗物。 在贵州省平坝县下坝的棺材洞里,前些年出十了宋代苗族点蜡幔及鹭鸟纹彩色蜡染衣
裙。这些都是蜡染流传悠久的历史见证。 贵州蜡
染
蜡染的研究者根据史料和民间传说,对蜡染最早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些推测,意见不尽一致。 无论如何说, 蜡染在中国西南地区, 特别在贵州一枝独秀却是事实。形成这种状况主要有三个放面的原因: 一是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的原因,他们迁徙到贵州后怀念故土, 怀念祖先,固守从故土带来的文化形态,并在其中寄寓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意义, 逐渐成为民族自尊自爱的标志: 二是地理环境的原因,贵州地处偏僻,山川阻隔,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易于保持传统
的文化形态;三是制作原料的原因,贵州气候湿润,草木繁茂,盛产蜂蜡和制作
蓝靛染料的蓝草,这为制作蜡染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艺术”,贵州民间蜡染是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不管是岁时节日住房的装饰还是婚丧嫁娶人生仪礼, 也不管是民间宗教信仰祭祖敬神还是服饰佩带织绣花样, 各式各样的蜡染工艺织染活动, 都与贵州山地少数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息息相关, 使得蜡染工艺和贵州少数民族的音乐、 舞蹈、傩戏等活动一样, 具有某种“全文化”的功能,在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强大的中心文化辐射挤压的边缘,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符号形式。
贵州蜡染
这里的少数民族以蜡染作主要装饰的有黄平、 重安江一带和丹寨县的 苗族妇女,她们头巾、围腰、衣服、裙子、绑腿,绑腿,都是蜡染制成,其它如伞套、枕巾,饭篮盖帕、包袱、 书包、背带等也都使用蜡染;安顺、普定一带的苗族妇女把蜡染花纹装饰在衣袖、衣襟和衣服前后摆的边缘,她们背孩子的蜡染背带,点染得精巧细致,除蓝白二色外,有的还加染上红、黄、绿等色,成为明快富丽的多色蜡染。贵州各少数民族的蜡染各有特色, 例如苗族的蜡染图案有的还沿用古代铜鼓的花纹和民间传说中的题材, 有的是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花、 鸟、虫、鱼;
而布依族则喜用几何图案。各民族的蜡染都有独特的风格。 蜡染艺术在少数民
族地区世代相传, 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 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形成了独
特的民族 艺术风格。是中国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之花。 还应提到一种叫做“蜡片”的工艺品。在一些民族地区,把未经浸染的蜡花当作装饰品。 她们把这种“蜡片”装饰在头上或服装上。 这种工艺品是白色和黄褐色花纹, 色彩谐调, 别具一格。“蜡片”的缺点是蜡花容易脱落,所以在服装上只能局部采用
贵州蜡染艺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