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三字经苏老泉.pdf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三字经苏老泉】是由【鼠标】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三字经苏老泉】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三字经苏老泉]苏老泉 

    苏老泉篇一:三字经详解: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北宋时期,四川有一个名叫苏序的人,从小不爱读书, 晚年却读起书来,
还写了不少诗。苏序有三子,依序是苏澹、苏涣、苏洵。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苏澹和苏涣都以文学举进士,苏涣更是进士及第。  
    衰落的苏氏家族开始中兴,并为五代以 来的眉州贡举,破了天荒,读书风
气为之一变,后来眉州出学者千余人,苏氏一家确实起了示范作用。  
    两个哥哥高中进士,对苏洵来说应该是一个有力的鞭策,但是 苏洵还是游
荡四方,不用功读书。  
    十八岁上苏洵赴京赶考,名落孙山,十九岁结婚以后干脆就不再读书了。  
    苏洵的妻子程氏,是大理事承程文应之女, 书香门第,受过良好的教育,
颇有文化修养。  
    她对苏洵的所作所为,非常忧心,常常为此闷闷不乐,担心她的夫君会从
此断送了前程。  
    苏洵也察觉到了妻子忧虑,开 始悔其少时不学之过。  
    二十七岁的时候,他终于幡然悔悟,终日端坐,奋发力学,不再出游。  
    苏洵在二十九岁时再度赴京考进士,尽管他为人聪慧,辩智过人,但因 其
所学与科举考试要求的章句、名数、声律之学不合,结果还是没有考上。  
    三十七岁时,宋仁宗举办特考,他再度赴试,还是没有考上。  
    就在此时,他在异乡接到父 亲苏序的死讯,急急赶回家中奔丧,心中非常
难过。  
    常人受到这样的剌激,通常都会放弃读书,但是苏洵却由此领悟到,人不
应该为了考试而读书,故 此绝意功名,不再走此科举之路,开始为读书而读书
了。  
    苏洵毅然烧掉过去为考试而做的几百篇文章,重新阅读古书。  
    他忽然发现不为考试而读书,书中的精华反而 尽赴眼底,真正尝到了读书
   


的乐趣了。  
    苏洵如此用功八年,前五年养精蓄锐,不写一文。  
    五年之后,方才动笔将心中的所积所感一吐为快。  
    他的文章文风古 朴、文理深邃、文意幽远,得到欧阳修等文坛领袖的赏
识。  
    嘉佑元年,苏洵亲自带着两个儿子进京赴试,一举成功,双双及第。  
    两个儿子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 父亲纯朴的文风。  
    苏洵与苏轼、苏辙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继“三曹”以后的“三苏”,成为唐
宋八大家中的三家。  
    可惜苏洵年寿不永,死时仅五十八岁。  
    苏洵的大儿子就是苏轼、苏东坡,号老泉山人,“苏老泉”实际上说的是
苏东坡,后人张冠李戴、以讹传讹,把称谓搞错了。  
    苏老泉篇二:三字经故事:苏洵发奋  
     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他和他的两个儿(苏拭、苏辙)都以文采著名,
被后人合称为宋代“三苏”。  
    苏洵在 27 岁那年的一天,正像往常一样随手翻书阅览,无意中发现一篇关
于古人爱惜时间、刻苦攻读的故事。他认真地读了一遍,感到这故事很生动,
又读了一遍,更加感到有意义,于是他反复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就有一次
收获。  
    他觉得这故事好像是专为自己写的,不由得心中发出感叹:“时光无情地
飞逝,自己已经快到而立之年了,虽然写过一些文章,却都是些平庸之作,没
有什么大的建树。”他想:现在不努力,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啊!从这时起,苏询
又开始发愤苦读。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有了长进,就急急忙忙地参加录
取秀才和进士的两场考试,但两次考试都落了榜。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不
过,他没有灰心丧气,决心重新振作起来。但他没有理出头绪,不知从哪儿做
起。  
    有一天,苏洵在书房里整理他以前写的书稿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因为
   


连自己也感到不满意,又怎能让它们在世上流传呢于是他将这数百篇书稿统统
抱出屋去,放在一个空地上,点上一把火,化为灰烬。  
    他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坚定从头做起的决心。焚稿后,他如同放下一
个沉重的包袱,更加轻松愉快地刻苦学习了。苏询有时在家闭门苦读,有时奔
走四方,求师访友,一年到头忙个不停,以致后来他两个儿子的学习要靠他妻
子教导。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奋斗,苏洵已经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既精通《五经》
和诸子百家学说,又同时对古今是非成败的道理进行探讨,使自己具有了渊博
的知识和惊人的才智,再写起文章来,往往到了“下笔顷刻数干言”的程度。  
    他写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论文,受到了家乡学者的倾慕,他自己也真正体
会到成功的乐趣。  
    这时他的大儿子苏轼、二儿子苏辙也都长大成人,而且在他的影响下才华
出众,他就带着自己写的论文和两个儿子到京城游学。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
担任翰林学士,他看了苏洵的论文很赏识,认为这是当今最好的文笔。  
    欧阳修平时非常器重有才华的学者,这次更不例外,于是他将苏洵的二十
二篇文章推荐给朝廷,受到朝廷的重视。一时间,引起朝廷上下的震惊,京城
内外的学者传阅他的文章都赞不绝口,并且争相效仿苏询的文章写作方法。  
    苏洵这位晚学成才的散文家,也从此闻名于世。直到很久以后,还广泛流
传着赞誉苏洵文章的民谣:“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苏洵基本资料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着名散文家。在
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 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
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 22 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
由此名声大振。  
    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
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
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着有《嘉佑集》十五卷。  
   


苏洵,北宋散文家。汉族,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
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
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有《嘉佑集》。亦有一女,名唤小妹,人称苏小妹。  
    据说 27 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佑元年
(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
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
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
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佑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
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
禄寺丞。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
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
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
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
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
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
的。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权书》10 篇、《几策》中的《审敌》
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
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着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
贿秦。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
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
张。《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
捣咸阳的战略错误。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
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着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
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佑集》15
   


卷。  

   

三字经苏老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鼠标
  • 文件大小158 KB
  • 时间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