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 一) 科学社会主义的预言与现实生活的强烈反差
众所周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两个伟大的发现,正是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以剩余价值学说为经济学依据, 马克思和恩格斯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学说发展为科学理论。这种科学理论包括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观点和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而它的主题或核心,则是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即“两个必然”)。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后, 马克思满怀激情地参加了1848年欧洲革命和 1871 年巴黎公社起义, 高度评价了 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东方各国的新觉醒,也期待 1873 年经济危机成为资产阶级世界寿命的不祥之兆……
然而, 马克思的革命激情在现实生活中都无情地化为了泡影。1848年欧洲革命刚一爆发, 马克思就曾预言, 这次革命必将引起新的经济危机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但是形势的发展却出乎马克思的预料, 新的经济危机不但没有发生,反而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普遍繁荣的局面,工人运动一度转入低潮。19 世纪五六十年代, 引起马克思极大关注的中国革命, 也没有使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预期发生。再后来, 1871 年巴黎公社革命也失败了, 1873 年经济危机也没有像马克思原来预料的那样危及资产阶级世界的寿命。1881年, 他最终意识到, 他终生追求、论证和预言的无产阶级革命在他有生之年已不可能在西欧发生了; 革命是未来的事情, 而他“人老了,只能预见, 不能亲眼看见”。这样, 马克思一生对欧洲革命的殷切期待和执著追求,终于未能化为现实, 他带着遗憾, 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历程。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坚定的革命家和严谨的思想家, 马克思在他生命的晚年不可能对现实生活与自己理论和预言之间的强烈反差无动于衷。当看到自己终生为之奋斗的欧洲革命已不可能如期发生的时候, 他自然会给自己提出问题: 为什么欧洲革命没有预期发生? 今后世界革命的出路何在? 他多年来一直预见和预言的世界革命格局现在还灵不灵? 对这些重大问题,马克思晚年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探索,这对马克思来说是必然的, 是他对自己的学说和世界革命事业高度负责和有始有终的表现。
( 二) 民粹派关于俄国社会有特殊历史发展道路的主张的影响
从 19 世纪 50年代起, 一些民粹派思想家, 根据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哈特斯特豪森在游历俄国时发现的村社土地公有制, 竭力证明俄国由于公社土地所有制的存在可以避免西方国家所经历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进到共产主义社会,而这种新社会的支点就是村社土地公有制。其代表人物包括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
但是, 在 19世纪五六十年代,俄国民粹派的思想并未影响到马克思。当时他们正处在“世界历史”思想的高峰时期,不仅用这个思想来说明欧洲的历史发展,而且也依据这个思想提出东方社会的普遍资本主义化问题。不仅如此,马克思对于民粹派掀起的这种俄国特殊论的喧嚣一直持否定和蔑视的态度。可是到了 19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后,马克思对民粹派的看法开始发生了变化。比如,1877 年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又明确赞同车尔尼雪夫斯基和赫尔岑的观点, 表示对赫尔岑的看法“可能是错的”
( 三) 人类学的发展对晚年马克思的影响
19 世纪中叶以后,人类学的极大发展,引起了马克思的极大关注。凡是能够弄到的这方面的著作,他都立即拿
卡夫丁峡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