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婚潮”向亚洲袭来
一身波普圆点连衣裙,一副大框太阳镜,曼妙时尚的外表令35岁的侯亦如似乎身边永远不会缺少追求者。尽管她的年龄已过了男人眼中女性结婚的最后期限,但这位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女性丝毫没有受到困扰:“如果哪一位男人不能接受我的年纪,那我的幸福一定在别处。”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报道称,在亚洲,越来越多类似侯亦如的女性开始拒绝玫瑰花和钻戒,选择享受单身生活。这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也折射出亚洲深刻的社会变革。
毅然选择留在婚姻围墙外
所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治国”,“家”是儒家伦理的核心。传统家庭是社会根基的观念在亚洲甚为广泛。
在南亚及中国,98%的男女会选择最终走进婚姻的殿堂。而一些西方国家,四分之一的人在30岁时选择同居或孑然一身,新婚更有一半以离异收场。婚姻仍是亚洲人生儿育女的前提:日本2007年只有
2%的新生儿为非婚生。而在欧洲,以瑞典为例,未婚妈妈的生育比率为55%。同西方人不同,亚洲人更倾向于认可“女人的幸福在于婚姻”,婚后女性应放弃工作或相夫教子,并对婚前性行为嗤之以鼻。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步伐的加速,传统婚姻观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东西方社会的女性角色及传统家庭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首先,更多人推迟结婚时间。在日本、韩均结婚年龄为29至30岁,男性则为31至33岁,这不仅超出了亚洲社会传统对适婚年龄的要求,更晚于一些西方国家。如美国女性的结婚年龄为26岁,男性为28岁。东亚均结婚年龄在过去30年间上升了5岁,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数字。
第二个变化则更令人讶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女性毅然选择留在婚姻的围墙之外。
仅在30年前,多数亚洲国家中只有2%的女性是单身,如今这一数字在日本、新加坡上升了20个百分点甚至更多。2010年,多达1/3的日本女性在踏入而立之年时依旧单身,这其中有一半或更多将永不结婚。
在韩国,青年男性抱怨女人正在闹“罢婚”。其引人注目之处并非女人三十未嫁,而是她们从未结过婚且几乎不同居。而在瑞典,
40岁不到的单身女性比例为41%,远高于亚洲,但瑞典女性仍旧建立家庭生儿育女,只是不以婚姻之名。可是,亚洲女性对同居及私生子避之不及,比起西半球的姐妹们更热衷于做单身贵族。
因此,东亚日益增长的未婚女性不仅反映了当代社会婚姻关系正变得不稳固,更传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越来越多年轻的女性正在逃避婚姻。
当然,亚洲各国婚姻模式“衰败”的程度并不一致,但传统婚姻模式的变革却是大势所趋。在相对传统的中印两均结婚年龄都有所上升,离婚数也在持续上扬,这在年轻人中甚是普遍。
在印度,传统包办婚姻已受到在线交友和由个人及家庭共同操办的“自主婚姻”的挑战,尽管后期仍由父母包办,但印度的男女已经能够在“相爱”的前提下步入婚姻殿堂。
教育和就业给了她们更多选择
在传统社会看来,婚姻与罗曼蒂克无关,其主要作用是传宗接代,因此婚姻状况的改变无疑影响了下一代,东亚女性生育率(每个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由从上世纪
。但传统观念仍要求夫妻在婚后立即考虑生育问题,因此,女性选择通过延迟生育来减轻育儿负担,这便意味着婚期的推迟。
传统婚姻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女性缺乏自主权。在南亚,一旦进入青春期,
“拒婚潮”向亚洲袭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