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贯”筑城
目前,贵阳市市区实有人口近400万,冬季高峰期每天大约需要150万立方米煤气。但是“气”从哪儿来?可能很多人就不知道是出自华能焦化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能公司”)了。
“问渠哪得气如虹,为有源头华能来。”贵阳人的“火”旺不旺、菜炒得好不好,还要看华能的“力”大不大。
责任与骄傲
2009年1月,贵阳市的张先生寄语“两会”:“贵阳市冬天煤气供应不足,经常无法应付日常生活需要,希望引起政府重视,对煤气气源加强建设和对煤气管道进行改造,提高供气量。”
2009年9月,在省人大《中小企业促进法》执法检查组赴贵阳的检查过程中,一些企业负责人纷纷直言所在园区建设“煤气供应不正常,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一位公司负责人甚至抱怨说:“现在,所有的工序、岗位和人员都得等‘气’生产。”
20年前,胡锦涛在任贵州省委书记期间,就对贵阳城市煤气工程项目进展及存在问题做出过批示:“煤气工程要下决心把它搞上去。”
也正是因为“煤气”的重要,让地处贵阳市东部、“默默无闻”的华能公司成了领导们关注的“焦点”。
提起华能公司,可能每天用煤气的很多老百姓都不知道,但在行业内华能公司却早已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它的前身贵阳煤气气源厂,是贵州“八五”期间为解决贵阳城市管道煤气和改善城市环境状况而兴建的重点工程。
作为贵阳市唯一的煤气供应单位,华能公司承担着全市42万户市民及上千家公建、企业、商业用户的供气任务。
“我们是民生企业。”这句话在华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关学斌口中经常被提起。在他看来,华能公司肩负着贵阳市老百姓的“生活”,既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骄傲。“一切都是为了让老百姓用气时‘一点就着、一着就旺’。这是华能的使命。”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就站在冬季寒风凛冽的煤场里,现场指挥卸煤,以便在煤炭供应商春节放假前储存好10万吨以上洗精煤,保证贵阳市民春节期间的供气。
“民声”、“民生”
――4号焦炉
2009年9月29日,因为“4号焦炉”,华能公司再次成为焦点。
这一天,随着省委常委、中共贵阳市委书记李军正式宣布4号焦炉项目建成点火,从华能公司最早建成投产并一直稳定运行的1号焦炉中引取的火种,点燃了4号焦炉。
“4号焦炉点火成功!”李军激动的声音响彻全场。这标志着华能公司从此站到了新的起点上,也宣告了公司保障贵阳城市用气的能力再一次提升。
在现代贵阳的发展史上,还很少有这样一个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就不断得到市委、市政府的直接参与、支持,建成仪式还能让书记、市长同时亲临。项目受重视的原因就在于,4号焦炉是贵阳“用三年时间极大缓解贵阳用气紧张状况”的重要一步,是贵阳市发展的又一重要民生工程。
4号焦炉具备“日产60万立方米煤气、年产60万吨焦炭”的能力,其建成将使华能公司的供气能力提高30万立方米,达到日供应煤气90余万立方米,可以有效缓解以往贵阳“每逢冬季煤气使用高峰期时
,贵阳城区气压不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
1号焦炉传递出的火炬在点燃4号焦炉的同时,无疑也点燃了贵阳百姓的“希望”。对此,贵阳本地媒体纷纷以“贵阳冬季供气不足今年有望改观”、“给宝宝洗澡再也不担心水冷”等作为标题,为这一民生工程欢呼。
2010年元旦这天,华能公司新老系统供气总量达到89
“气贯”筑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