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一个人的乡村邮路.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一个人的乡村邮路
乡村邮路上没有邮局,张俊就成了这条路上的“流动邮局”。邮路上的每一天,他都穿着那身绿色的邮政制服。他略带腼腆的说:“山里乡亲们其实盼望的不是我,而是盼望穿这身制服的人。

健壮、黝黑。
初见张俊,与想象中无异。
张俊是黔西南州邮政局的一名普通投递员,初次见面他在我面前显得十分拘谨。接下来的采访,我却感觉:这是一个思维活泼的人,一个感情细腻的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
张俊给我这样描述他的生活:晴天一身汗水一身灰、雨天一身雨水一身泥。
如果仅仅是为了一个饭碗,张俊在这条乡村邮路上或许早就坚持不住了。让他最终坚持下来的,是这条邮路传达给他的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每次我把报纸和邮件交给乡亲们,看见他们脸上的笑容,我就觉得很快乐。他们还经常热情地留我吃饭。这时,我心里真有一种特别幸福的感觉,觉得自己是一个很重要的人!”这是张俊最初感受到的乡邮员工作的价值。


为“邮路”而生的使者

张俊的话不多,却见心见肝。他说,他常常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就是为了走邮路才来到人世上的。
他至今记得,1998年3月1日,那是师傅第一次带他走这条乡村邮路,年轻的乡邮员第一次感受到了乡村邮路的艰辛。他负责投递的区域为兴义市区南郊的花月、丰都、普硐片,服务面积20平方公里,自行车邮路。在全程60公里的邮路上,分布着10个行政村、90多个投递点、300多个用邮户。走一个班要用尽一整个白天的时间,八点多出班,下午五点多回来,回来以后还要接着整理第二天的邮件。等他再回到十几公里以外的家,天已经黑了。
有一次,他走到兴义机场送信的路上,那是一条上坡路。前面的一辆面包车不知什么原因突然倒退,向下滑了下来。跟在后面的张俊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呆了,他一手急按喇叭,一手不由自主的紧紧拽住了邮包,幸亏车子快到他面前的时候停住了。他说后来每当他想起这事都还心有余悸。
张俊对投递区内的种植、养殖专业户极力推荐相应的专业报刊。花月村养殖场老板李仕良,在张俊的建议下试着订了一份《贵州科技报》,科技信息和实用技术让他大开眼界。
2004年他又花800多元订阅了《贵州日报》、《中国牧业通讯》等5种报刊。应用科技和掌握政策使他的养殖场越办越红火,李仕良曾对张俊说:“你的工作虽然不是惊天动地,但我们养殖户离不开你。因为你是我们学习先进科学养殖技术的联络员,我们养殖场生意越办越红火也有你的功劳。”
于是,张俊在乡村邮路上一年一年地走了下来,至今已经走了8年,16万公里。邮路上的每一天,他都穿着那身绿色的邮政制服,他略带腼腆的说:“山里乡亲们其实盼望的并不是我,而是盼望穿这身制服的人。”
用“心”冶炼的奉献
张俊从小就想当兵,他说穿着制服的身影特别的伟岸。后来村里征兵,因为体检没过关,张俊痛失了一次当兵机会。
他还记得兴义飞机场建设期间第一次去投送信件,他就为建设机场的空军一、三、九总队订齐了军队以及地方报刊。机场的施工便道和多雨的天气,给投递增大了难度。有一天雨太大,他在避雨时突然想到:下雨停工,不正是他们最需要报纸的时候吗?他随即脱下雨衣盖住邮件,冒雨前行。当满身湿透的张俊和完好无损的报纸出现在空军部队面前时,官兵们感动了,热情地向他递上毛巾和热水。一位姓李的军官称赞说:“这娃有股军人的味儿!”

其实这身邮政制服给予张

一个人的乡村邮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好用文档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1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