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杯谣言
有关尼克松和周恩来的九龙杯谣言就像一块巨大的集体口香糖,反复被咀嚼过程中折射出中国民众的自尊心理和典型的冷战时代特色。
1972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多少年来被抨击的帝的接见,这个事件在中国老百姓中引起了轰动。对他们来说尼克松访华既重要又含义模糊不清,从1972年7月开始,一系列的故事和逸闻在中国的城镇乡村流传开来,其中有个故事是这样的:
一天,在与毛主席谈话时,尼克松注意到桌子上放着一只非常漂亮的古杯――人称九龙杯,他便鬼鬼祟祟地把杯子偷走了。他的动作被卫士注意到了,于是,卫士就将事情告诉了周恩来,询问主意。周恩来建议安排尼克松观看一次闻名遐迩的中国杂技表演。杂技团的一名魔术师做了一只与被盗的九龙杯惟妙惟肖的赝品。到了演出的那一天,当轮到变戏法的时候,魔术师让新做的九龙杯消失了,然后说将在尼克松的公文箱里找到它。后者不得不打开公文箱,魔术师拿出了九龙杯,并且非常巧妙地将假杯子还给了尼克松。
其实,这个故事纯属谣言,并非真实的历史,但它表现了当时的民众心理,体现出当时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
70年代的九龙杯传说
最早注意到九龙杯谣言的是美国布鲁克林大学政治心理学学院的学者,他们在1975年的《心理学报告》杂志上发表了对这个谣言的研究论文。
根据他们的研究,这则谣言在1972年夏天尼克松访华之后不久就出现了。1972年7月,一位没受过多少教育的年轻农民非法进入香港,8天之后在接受采访时就提到了这则谣言,这个偷渡者说:很多人都认为,尼克松来中的帮助和支持,美赞扬他。他在村里听到一个有关尼克松的故事,他说,他们村庄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有一次尼克松和毛泽东一块喝茶,尼克松从茶桌上偷了一个茶杯,下一次他又偷了一个,藏在袖口里,毛泽东命令一个武术高手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杯子又取了回来。
一年后的1973年8月,九龙杯的故事再次出现,这次的讲述者是一个23岁的年轻人,他一年前离开了厦门,曾在广东省永安县宣传部门工作过,在讲述这段经历时他提到读过一些只有干部才能看到的官方通报,他说上面提到很多中央的文件,指示尼克松访华所到之处,人们应该怎么做。在接受访问的时候他提到了下面的故事:
一队跟随尼克松访华的记者被安排去参观博物馆,博物馆里陈列着很多非常珍贵的文物。在参观的过程中一个记者偷了一只九龙杯,中者是中国人的客人,他不能逮捕人家。所以他打电话给周恩来,周恩来建议安排这些记者欣赏一场魔术表演。魔术师带来一个假的九龙杯复制品,在表演过程中,魔术师说他会把九龙杯变没有了,并让它在某个记者的公文包里出现,就这样那个记者不得不打开公文包,交出来了九龙杯。
1974年春天,这个受访者尽可能详细地写下尼克松的故事:
尼克松离开中国之前的几天,参观一处满是中者看到几个九龙杯,这杯是珍惜宝物,每个上面都有九条龙,装满水的时候,九条龙就仿佛在水里游来游去,倒掉水,九条龙又回到原位。这可把美者偷了一个杯子放在公事包里,他以为没人会看到,然而虽然他出手很快,但还是被一个机敏的中国随员看到了。为了避免对者感到尴尬,这个随员打电话给周恩来总理请示该怎么做。周总理告诉他:安排他们看一场魔术表演。于是所有的记者都被带去看魔术表演,偷了九龙杯的记者把公事包夹在腋下,紧张地注视着主人的行动,生怕被发现。当然,主人也在时刻注意着他。舞台上,一开始表演了几个传统节目,然后魔术师拿出一个空盒子,放进去一块手表,阖上盖子,再打开,手表就不见了,随后手表在别的地方出现。观众们看得很入迷,魔术师拿出一个九龙杯放进空盒子里。再打开盒子之后,九龙杯也不见了,魔术师指着那个偷杯贼告诉观众,杯子会在“这个绅士”的公事包里找到。当然,九龙杯在那个公事包里。用这样的方法,外国人没有丢面子,国家宝物也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说明了美国人的贪婪本性和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在20世纪70年代,冷战思维还深深影响着当时的研究,布鲁克林大学政治心理学学院的学者们根据这个人的说法,认为九龙杯故事起源于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这些美国学者认为不然不会流传到各地的革命委员会。他们认为
1973年末在香港的访谈说明,这个故事在广东省的很多地方流传。尽管谣言在传播中出现了改变,但是有一点不变,那就是暗示中国人高高在上,勇敢的中国人最终战胜了狡猾的外国人,而且保全了双方的面子。
在布鲁克林大学学者的访谈中提到广东惠阳一个25岁的农民,他1973年1月离开中国,他讲的故事和永安人的很像,只是他用招待会上的
九龙杯谣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