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从文学青年到中
2010年6月8日,浙江省杭州市隆重举行杭州文艺顾问恳谈会,邀请了刘恒、唐会议,请他们献计献策。在恳谈会上,刘恒结合自己的人生和创作经历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笔者趁便采访了他。
提起刘恒的名字,也许大家并不陌生,他是中、北京市文联副主席。他的小说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由他编剧的电影《菊豆》、《秋菊打官司》、《张思德》、《云水谣》、《集结号》、《铁人》和电视连续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获得了许多大奖。刘恒红了,出大名了,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大红大紫的背后,他曾经历了不一般的苦寒。
大杂院里“逼”大的文学青年
1954年5月,刘恒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杂院里,他的老家在北京城郊的门头沟。“文革”开始后,父母在城里没工打了
,他就读的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小学也停课了,刘恒只好随父母回到乡下,在生产队种了两年地。后来学校复课了,读小学五年级的他一下“跳”到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初中二年级。1969年9月刚开学,10月,海军部队就来学校招学生兵,十五岁的刘恒报名参军,成为海军某部的一名小战士。
刘恒虽然学历只相当于初中,但他爱好文学,课外时间读过许多文学名著。北京大杂院的生活,让他体验到平民生活的苦,他一直想用文学作品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到部队后他试着在业余时间学习文学创作,写出了一些习作在部队内部的报刊上发表。刘恒的真名叫刘冠军,但他认为这个名字有点俗气,觉得“持之以恒”这个词不错,投稿时就署了“刘恒”这一笔名。
1975年,在海军部队服役六年后,刘恒退伍了。当时复员和退伍军人是可以分配工作的,因刘恒有文艺特长,民政和劳动部门给他提供了历史博物馆讲解员、农机研究所图书管理员两个工作岗位,让他自己挑选。在别人眼里,讲解员和图书管理员都是好工种,可当时的刘恒是个二十一岁的年轻小伙子,涉世不深,思想单纯,在部队时他就想退伍后要回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丰富多彩地活着,努力写出一批文学作品。在历史博物馆工作
,打交道的都是些古老的东西,而农机研究所图书馆管理的图书则大多是农业机械书刊,这一切与他的想法相距甚远。
说来也巧,正在刘恒为自己即将分配到的工作岗位有点烦恼时,遇见了一位为自己即将被分配到北京汽车制造厂当装配工有意见的复员军人。两个“同病相怜”的人一交谈,便主动向民政和劳动部门提出一个“两全其美”的调换方案:刘恒自愿去北京汽车制造厂做装配工,那位复员军人乐意去农机研究所当图书管理员。
进入北京汽车制造厂后,刘恒便被安排在组装车间装汽车底盘。上班时,所有的装配工人站在长长的装配流水线旁,每六分钟就有一辆分段装配的半成品吉普车从身边经过,每个装配工人必须很快为其装上一个零部件,直到末尾一位工人拧紧最后一个螺帽让车子下线开走。那场面不能说不火热,热得刘恒冬天身上还冒汗,有时加班甚至一天要干十二个小时,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那场面也不能说不冷酷,天天守在装配流水线旁,他几乎不能与别的工友说一句话,因为大家都在忙着给一辆辆半成品车装配着不同的零部件。这样的工作环境让爱好文学的刘恒有点不知所措,这样日复一日地干下去,回到家吃过饭就累得倒头大睡
,哪有精力写作?他心中根本就没有创作的欲
刘恒从文学青年到中国作协副主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