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沙家浜寻找《沙家浜》
30多年前,讴歌抗日战争中军民鱼水情的现代京剧《芦荡火种》、《沙家浜》演遍全国,郭建光、阿庆嫂以及胡传魁、刁德一等剧中人,妇孺皆知。最近几年,趁到华东探亲、疗养的机会,我两次到位于江苏省常熟市的沙家浜,体验《沙家浜》剧中的典型环境,寻找剧中人的生活原型。
虚构成真的乡镇
第一次到沙家浜是2004年仲秋,在上海市参加一日游活动,走马观花看了半天。今年春天,特地从杭州经苏州到常熟。沿途河汉纵横的田野被盛开的油菜花染成浅黄,一座座白墙黑瓦的高大厂房,一间间造型各异的新潮民居,宛似浮现在黄色海洋中的一个个岛屿,由红桃绿柳点缀着,构成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江南春光图。
这次住下来后,常熟的朋友问我想看哪一个“沙家浜”,我说先看最早的那一个。当地朋友说:“原来这一带有曹浜、南浜、仕旺浜、胡家浜等,没有‘沙家浜’。最早的‘沙家浜’出现在沪剧《芦荡火种》舞台上。先有虚构的‘沙家浜’,后有实在的‘沙家浜’,这个地方原名叫横泾。”他见我是外地人,特地解释说,在吴语中,“浜”和“泾”都是小河的意思。
出了市区,汽车向南驶去,经过宽阔而平坦的沙家浜路和新世纪大道,20多分钟后来到横泾。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乡镇,又是一个管辖范围比较广的区,虽然不在阳澄湖边,但密如蛛网的河汉把它与阳澄湖连成一片,在抗日战争中叫做阳澄湖地区。当年,这片低洼地长满芦苇,交通不便,除了走路,便是搭船,因此,便于新四军伤病员隐蔽、转移。
“横泾”这个地名,不知道叫了多少年,一直没改过。为了纪念那段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也为了追求“名乡效应”,1981年以后,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先后根据戏名改为“芦荡公社”和“芦荡乡”,1992年又改为“沙家浜镇”。进入新世纪后,沙家浜镇扩大,原来的沙家浜镇改名为沙家浜街道办事处。镇机关搬到离此约十分钟车程的唐市,地域占常熟市将近十分之一。
芦苇荡中的“迷宫”
沙家浜镇不在阳澄湖边,却有一个“小阳澄湖”,这便是占地约4000亩的沙家浜风景区。
经过不断的扩建和完善,这个风景区有纪念馆、民俗文化村、绿色生态区、国防教育园、美食购物区和影视基地等板块。为了寻找神秘的“迷宫”,我最先去的是芦苇荡活动区。
在咿呀咿呀的摇橹声中,小船儿穿过较大的水面,进入狭长、曲折、幽深的水巷。两边都是芦苇,连头上也是芦苇,分不清东西南北,好一个水上“迷宫”!应我们的要求,船娘轻声地唱沪剧《芦荡火种》中的插曲,有时突然惊起一群鹭鸟……
与我同船的常熟市旅游局的干部说,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当地老百姓打明桩和暗坝,切断主要水道,东洋人的汽艇来了,往往绕来绕去原地兜圈子,甚至搁浅,找不到出路,进退两难。他知道我是广州报人后,特别介绍说,在乡亲们的掩护下,党报《大众报》、党刊《江南》在横泾一带的11条小船上设编辑部和水上工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出版了一年多后,由于敌人加强扫荡,只好把设备埋在地下,把机器沉入河底……当年设在这里的医院,没有固定地方。敌人来了,乡亲们摇着小船把伤病员送入“迷宫”,敌人一走,便到船上给伤病员换药,或者送回家中。
伤病员痊愈后,继续投入战斗,革命的火种不断扩大。到1940年底,部队从1939年的几十人发展到3000多人,在江南建起了抗日游击根据地。抗战胜利后,又参加鲁南、孟良
到沙家浜寻找《沙家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