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双迁模式武汉城市圈一体化策略.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双迁模式武汉城市圈一体化策略
2006年,孝感汉正服装城,随着一批厂房拔地而起,先期进驻的企业已开工生产。这里是为武汉汉正街6000多家服装企业外迁提供的基地。与此同时,国内最大的蛋品生产企业――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将其总部、研发中心、销售中心从孝感搬到了武汉;仙桃的丽花丝宝“定都”武汉,并在武汉经济开发区建立了基地;孝感的三江航天集团也悄悄“迁都”武汉。

连续的大动作令人眼花缭乱。而这些动作的背后,是武汉城市圈寻求破解一体化难题的“双迁模式”。所谓“双迁模式”,就是周边城市将企业的总部或者销售、研究中心迁往中心城市,而中心城市将企业的加工基地或者连锁店搬到周边城市。

“总部经济”的溢出效应

2003年以前,大部分武汉周边城市对武汉城市圈建设持消极态度。武汉周边城市的一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后陆续将企业总部甚至工厂迁往武汉,导致这些中小城市对武汉很有意见,认为武汉是一个“黑洞”,把周边的人、财、物资源都吸走了。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武汉某大型商业集团准备在黄石开设连锁店,当地商业企业职工甚至部分市民、干部极为反感,认为武汉人在抢黄石人的饭碗。
而同时,武汉市对城市圈建设也并非十分积极,主要是怕背“扶贫”、“输血”的担子,甚至是当“冤大头”。
双方的顾虑,不能说他们是完全站在本位主义角度上,因为在“分灶吃饭”的体制下,他们有这些想法是非常自然的。怎么样解决这种“两张皮”的问题呢?
2003年,武汉市洪山区政府提出建设“总部基地”的设想,之后总部经济迅速成为武汉市各区乃至武汉市重点发展的战略。应当说,洪山区委区政府领导还是非常有远见的,因为当时“总部经济”的概念提出来不久,在全国范围内主要是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在着手建设总部基地。在武汉,也有一些外埠民营企业将总部迁入,尤以周边地区为甚。因为他们看中这里“高等要素”富集,仅地处洪山区的武汉东湖开发区就聚集着18所高校、56个省级以上科研院所、
49名院士和20万科研人员,形成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全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中国光谷?当代国际总部基地”。
总部经济主要集约的是“两头”:研发和营销。武汉周边城市很多大企业都愿意将“两头”甚至是总部迁往武汉。据笔者当时调查,仅在湖北全省163家上市后备企业中,就有95%计划近年内将总部迁至武汉,而它们绝大部分打算仍将生产基地留在原地。
因此,所谓“总部经济”,就是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的总部(包括行政总部、研发总部和销售总部)入驻,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可以看出,“总部经济”已隐含有“双迁”意义。

从自发到自觉

如果说武汉市总部经济的出发点主要是想让外埠总部迁入,那么武汉周边城市则无意识的开始在吸收武汉企业迁入,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鄂州葛店开发区,其入驻企业3/4来自武汉,特别是一些加工型企业,销售中心在武汉,生产中心逐步转移到了葛店,形成“前店后厂”格局。

从产业角度观察,城市群形成的过程也是产业空间集聚与扩散的过程。正是产业集聚与扩散,推动了城市群紧密层的形成和扩展。现在的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双迁模式”,正是城市群区域内产

双迁模式武汉城市圈一体化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