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
威海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编制大纲
(草稿)
威海市环境保护局
二○一○年六月·威海
一、环境形势
(一)威海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终期执行情况评估
1、总量减排工作
2、流域(主要河流、水库)环境质量
3、近岸海域环境质量
4、环境空气质量
5、辐射环境质量
6、土壤环境质量及固废污染防治
7、声环境质量
8、生态市建设情况
9、环境监管能力和队伍建设
10、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11、环保投入和重点项目
12、环保产业发展状况
13、环保法规及政策体系建设
14、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与社会参与
15、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和重点行业环境问题
16、能源消耗结构调整情况
(二)“十二五“面临的环境压力及趋势预测分析
1、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1)GDP增长趋势预测分析
(2)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分析
(3)城镇化进程预测分析
2、环境变化态势预测分析
(1)低碳经济发展格局
(2)区域经济一体化导致污染复杂化
(3)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4)农药、化肥、养殖等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剧;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
(5)社会消费转型产生的新型污染呈上升趋势
(6)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危害加重
二、总体思路
“十二五”期间,全市环保工作需确立大环保的理念,坚持环保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相联动,以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服务科学发展为主线,以“转方式、调结构”为根本抓手,以科技引领、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的,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环保工作大格局,全面深化和拓展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度和广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质量问题,着力加强环境风险高发区域和敏感行业的管理,着力实施重点行业和区域环境瓶颈因素突破战略,着力发展环保产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为加快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威海,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效的支撑和保障。
(一)改善环境质量
以水、气、固废、辐射、土壤、生态、海洋等为重点,全面改善环境质量。
1、水环境
通过完善“治、用、保”并举的流域污染综合治理体系,使全市地表水功能区全部达标。
2、大气环境
全面推进城市区域联防联控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重点解决可吸入颗粒物为首要因子的大气污染,减少阴霾天数,进一步优化环境空气质量。
3、固废污染防治
进一步壮大静脉产业规模,提高固废综合利用水平。建立从产生、转运到处置的全过程监管体系,确保危废处置率达到100%。
4、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建立健全辐射安全监管体系、监测体系和辐射事故应急响应体系,实现全过程、无缝隙监管。
5、土壤污染防治
按照“抓好试点、由点及面”的思路,开展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耕地、工业污染土壤修复试点示范。
6、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
深化生态市建设,完善“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农村地区环境监管体系,促进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7、海洋环境保护
以近岸海域污染治理为重点,实施陆海统筹,综合治理河流入海口生态环境,确保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二)确保环境安全
以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遏制环境风险高发态势,确保环境安全,维护来之不易的环境质量改善成果。通过建立新建项目环境风险评估制度,落实环境隐患定期排查制度,建立全过程的应急监测与预警系统,开展警示宣传教育,加强环境安全监管队伍和能力建设等措施,建立健全由应急队伍、应急处置技术、应急装备、应急预案、应急演习、应急专家、污染事故后评估、警示教育等要素构成的环境安全体系。
(三)服务科学发展
通过实施重点行业、区域环境瓶颈问题突破战略,提升环境保护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服务科学发展。实施机械装备、化工、纺织、轮胎等重点行业环境瓶颈因素突破战略,解析并突破关键技术、管理、政策瓶颈,促进行业技术、产业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区域环境瓶颈因素突破战略,以主体功能区和环境承载力为重要依据,科学调整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通过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和市场开放,为全市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撑。
三、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为总抓手,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自主创新和改革开放,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和谐较快发展,率先在全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
威海市十二五环保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