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赛事的外围报道
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夏季运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作为体育新闻工作者,笔者有幸参与了其中的报道。虽没能像众多同仁那样奔赴赛事现场进行采访,但全程参与了外围和后方报道工作,同样为读者奉上了一批鲜活的稿件,也积累了一些大型赛事报道的经验和教训。
大型体育赛事的报道分为前期预热、赛会中的高潮和赛后跟踪总结几个部分。其中前期预热和赛后跟踪总结是外围配合报道的内容,赛会进行期间的后方报道也属于此类。前期铺垫报道所用时间往往比赛事本身长得多,包括场馆建设、交通改造、志愿者选拔、会徽会歌设计、开幕式排练、明星运动员近况等等,主要是为赛事逐步预热,引起受众的不断关注,为赛会达到高潮做准备。赛会进行中的后方报道,重点突出本地特色,拉近赛会与本地读者的距离。赛会结束后,热点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内,受众有获取后续新闻的需要。
赛前:读者和记者都要预热
赛前的外围报道有两个目的,既是让大众对赛事的热度持续升温,也是记者为赛事开始后的报道做准备。前期外围报道模式比较固定,一般不会超出场馆、住宿交通、志愿者、运动员及其相关身边人员等常见内容。但具体到采访对象,必须事先精心设计好内容,抓住特点,才能避免稿件平淡乏味。
1、仔细分析运动员及其相关人员的赛前心态。竞技体育有一定的偶然性,运动员及其教练和家属赛前都有压力,很多人面对采访出言谨慎。如果采访内容不推陈出新。采访对象很可能用套话敷衍。在涉及夺金等敏感话题时,这种情况很常见。容易让稿件缺乏生动。
2008年7月,笔者参与了“荆楚奥运巡礼”系列报道。在仙桃市李小双体操学校的练功房里。笔者与杨威的启蒙教练彭友平谈及杨威的奥运前景。彭教练起初不愿表态,笔者说起杨威在雅典奥运会上的失利,彭教练随即表示:“杨威的比赛难度是世界第一,这次只要心态正常就是冠军。”笔者采写了《“除了自己,没有对手!”――启蒙教练谈杨威》的稿件,不久杨威带领中国体操男队登顶。
体操学校的一角是条件简陋的举重房,笔者采访廖辉的启蒙教练甘永奎。廖辉当时是新人,背负的压力没有杨威那么重。采访内容设计得更加生动活泼。甘教练介绍了廖辉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及烹调牛肉等生活细节,我们发回了稿件《以德选人因材施教――甘永奎的教练经》。后来廖辉果然在队友石智勇受伤、第一次试举失败的不利情况下顽强夺金。他一举成名后,首先感谢的是给他买牛肉的甘教练。路透社等国外媒体对这一段师徒情谊也做了详细报道。
2、采访对象要铺开,不局限于明星运动员和比赛竞技本身。这对于外围采访非常重要。如果赛前准备得不够,一旦比赛中出现黑马,采访会陷入被动。笔者在“荆楚奥运巡礼”的采访中通过和廖辉教练的接触更深入了解运动员。如廖辉小时候是“打架王”等,为赛会中后期的报道积累素材。在与杨威教练的交流中得知杨威和杨云将在2008年年底成婚,这是赛场外很引人关注的话题。
另外,尽可能与相关人员建立联系,一旦比赛开始后产生相关新闻热点,采访渠道就顺畅得多。奥运会前笔者接触了一些鄂籍奥运裁判,包括田径、击剑、网球、马术等,以及厨师、司机等奥运志愿者,他们在奥运开始后是很好的信息来源。
3、报道的策划性和延续性。赛事进行期间突发事件多,对记者的应急能力有要求,赛前的报道则对策划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大型赛事前期报道持续时间长,新闻热点多,通过整合
大型赛事的外围报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