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特写――增强广播新闻感染力的好体裁
【摘要】广播特写是运用语言和实况音响,以类似影视特写镜头的方式,真实、突出地再现客观事物、人物及其活动场景的专稿形式。广播特写的特点是:选材的吸引力、角度的独到、音响的生动、人物形象的鲜活。
【关键词】广播特写广播新闻感染力
特写,是新闻报道的一种体裁。它以文艺手法播写所报道的人物或事件,再现场景和气氛。广播特写则是运用语言和实况音响,以类似影视特写镜头的方式,真实、突出地再现客观事物、人物及其活动场景的专稿形式。其主要着眼于再现人物或事物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局部,而不是全貌或全过程,所以更加重视捕捉典型情节和细节,侧重于对典型局部的横剖面作较为细腻的描述。
笔者认为,广播特写有以下特点:选材的吸引力、角度的独到、音响的生动、人物形象的鲜活。
下面以广播特写《沙漠里飞出绿色的歌》和《我们都是一家人》、《站在胡爷爷身边我不害怕》为例对这些特点进行阐述。
一、选材的吸引力
《沙漠里飞出绿色的歌》运用广播特写的表现手法,讲述了一对蒙古族青年男女鲍永新、于艳文新婚后离开家,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上植树种草、奋斗15年,把沙漠变成绿洲的感人故事。主题集中、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丰富的现场音响加上记者亲切自然的讲述,把听众带到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画面中,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
《站在胡爷爷身边我不害怕》和《我们都是一家人》则分别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到青海玉树灾区看望儿童和群众为选材,事件的特殊性和人物的显著性,使这两篇特写非常引人关注,也更具吸引力。
二、角度的独到
特写《沙漠里飞出绿色的歌》的开头是:流水淙淙,鸭儿在林间嬉戏;鸟儿啾啾,洁白的羊群在草原上悠闲地漫步……这是沙漠里的一个景象。一对年轻人用15年的青春岁月把荒芜的沙漠变成了绿洲。
文章的开头以散文式笔触,描写了记者见到的美丽的沙漠草原景象。接下来,记者以对鲍永新、于艳文的采访实录,加上记者亲切自然的讲述,把听众带回
15年前,新婚夫妇俩从承包之初的满地荒漠到现在满眼绿色在沙漠里创造奇迹的艰辛历程。
《站在胡爷爷身边我不害怕》的开头是:心手相连,玉树不怕。胡锦涛总书记来到玉树州孤儿学校看望那儿的孩子们,13岁的藏族男孩嘎松金巴就站在胡爷爷的身边,他说刚开始还有点紧张,可看到胡爷爷那么慈祥就一点都不怕了。
以此为开头,接下来记者通过与孤儿学生嘎松金巴的对话,知道他经历了前几天的地震,当时被吓哭、后来由于老师与学生吃住在一起不再害怕的背景。可是当胡锦涛爷爷来学校,老师让他站在胡爷爷身边时,这个男孩还是有些紧张:“刚开始有些紧张,就觉得那么伟大的一个人站在身边就有点紧张,后来不紧张了,他很温柔吧。慢慢的就不怕了。”最后当胡锦涛勉励这些孤儿学生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并在黑板上用力写下“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时,记者再问嘎松金巴怕不怕,他坚定地回答:不怕!
这篇特写,主要描写了孤儿学生嘎松金巴地震后怕、不怕两种对立情境的转换,通过这个着力点,再现了胡锦涛总书记情系灾区儿童的亲民之风。
三、音响的生动
广播是一门听觉艺术,是靠听众的耳朵获取信息,感受事物的。它既然是给人听的艺术,就应当充分表现和发挥声音的魅力及作用。而对广播特写而言,音响就像串起全文的一颗颗珍珠
广播特写――增强广播新闻感染力的好体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