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美丽乡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实施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安吉县一直致力于思考、探索和实践一条经济与生态、城镇与乡村、经济与社会互促共进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财政收入连续三年保持30%以上增长,增速位列全省前茅,总量三年翻一番;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植被覆盖率75%。森林覆盖率71%。空气质量I级,水质Ⅱ类以上。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覆盖,获得全国首个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城乡发展更趋协调,连续三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2009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缩小到1:,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连续6年获“省平安县”称号,被列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两次被评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生动实践。我们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互为资源,坚持生态城镇与生态农村互促共进。立足安吉是个大农村实际,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品牌载体和具体抓手。立足统筹城乡,坚持高标准、全覆盖。实施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素质提升四大工程,全面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强化农民保障,提高农民素质,拓展生态文明的建设空间和内涵。努力把全县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人人幸福、处处和谐”的农村生态文明示范区。
坚持高标准规划
不断解放思想中提升认识高度。安吉建设生态文明,有着一段长期的探索过程,期间经历过挫折,碰到过困惑。上世纪末,安吉在国务院太湖水污染治理“零点行动”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痛定思痛,我们果断转变思路。确立“生态立县”战略。实践过程中,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处理上,我们也有过摇摆和迷惘,2006年底县委、县政府以“六破六立”、“发展与激情”等解放思想活动引领,确立了“坚持生态立县、突出工业强县、加快开放兴县”的发展战略,解决了经济与生态、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根本上消除了思想误区。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理念后,安吉紧紧抓住这一新的发展契机,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论证,作出了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重大决策,将其作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省委“两创”总战略在安吉的实践载体。
以科学规划设计提升实践高度。强化规划引领,把高标准、全覆盖建设理念充分体现到整体规划中。在完善《县域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六大《县域分区规划》,科学定位各个分区功能布局;在《生态功能区规划》基础上,编制完成《主体功能区规划》,并依据这两大规划,确立全县空间规划和产业布局,明确以11省道为主轴的西南部休闲经济和东北部工业经济两大特色区块;委托国内权威机构编制《生态文明建设纲要》,并通过国家环保部评审,在此基础上制订《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纲要》和《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生态农业、工业、旅游、城市、文化、人居等六大专项规划;15个乡镇和97个行政村编制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规划,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建设规划体系。
实施高水平建设
城乡基础设施全面覆盖。把设施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推进生态设施向县域全面延伸覆盖。开展农村环境“五改一化”综合整治,受益率达到
%。全面开展生活污水治理,方式多样化、网络全覆盖,城镇和中心村污水“就近入网、集中处理”,散居农户污水处理“因地制宜、就地净化”。所有乡镇全部建成处理设施。到2009年底,%,全国领先;在全省率先建立“户收、村集、乡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运模式。实现一体收集运、处置无害化。在全国率先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废弃矿山复垦复绿、小流域生态改造,,每年新增城乡绿化面积万亩以上。引入低碳生活理念,实施农村沼气系统建设、农房节能改造,推广农业生产节水节肥节能新技术;%。全县乡镇全部建成全国优美乡镇,建成市级以上小康示范村33个,其中省级29个;建成美丽乡村精品村60个、重点村29个、特色村2个,4个乡镇全覆盖。目前,全县每个村都建立集就业职介、社会保险等于一体的劳动保障平台,都拥有农民广场、乡村舞台、篮球场、健身路径等文体设施,实现有线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公共卫生服务站全覆盖,每年500户困难群众告别危旧房,每年新增7万多农民喝上合格饮用水;
90%的村建有标准化幼儿园,80%以上的村完成中心村建设,60%的村建成老年活动中心。
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一产“接二连三”。重点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成5000亩农产品加工区、3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20个乡村旅游景区。推进传统农产品转向休闲商品、农业园区转向休闲景区,打造国家级示范县。二产转型提升,构筑以省
打造中国美丽乡村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