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
The tempest
《暴风雨》研究综述
一、《暴风雨》简介
三、存在问题
二、研究状况
四、前景与展望
《暴风雨》简介
《暴风雨》写于1611年,是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传奇剧,被文学评论家认为是莎士比亚“诗的遗嘱”。
《暴风雨》描写了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被弟弟安东尼奥夺去爵位,带着女儿米兰达和魔术书流亡到一座荒岛,在那里调遣精灵,呼风唤雨。
一次,普洛斯彼罗唤来风暴,将安东尼奥、那不勒斯国王和王子乘的船刮上荒岛,凭借魔法,让恶人受到教育。
《暴风雨》简介
待安东尼奥痛改前非后,普洛斯彼罗饶恕了他,兄弟和解,结果普洛斯彼罗恢复爵位,米兰达与王子结婚,一同回到意大利,一场政治风暴在宽恕感化中终于风平浪静。
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赞美了纯朴的爱情,谴责了自私的阴谋,肯定了理性和智慧的力量。
《暴风雨》融正剧和喜剧、幻想与现实于一体,在结构上恪守古典戏剧的三一律,把时间集中在一天的下午到傍晚的几个钟头之内,而地点固定在一个孤立的海岛上,剧本各部分结合非常完美,被誉为英国文学的最佳篇章。
研究状况
莎士比亚的传奇剧历来很少被人们注意到,就是在学术界都研究得不够透彻。
在我国,据统计,从1940年到2004年,在长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国内仅有20多篇研究莎士比亚传奇剧的论文发表。
其实,以《暴风雨》为典型代表的莎士比亚传奇剧,作为莎士比亚晚年成熟的作品,是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的。
研究状况
文革以后,在摆脱了阶级斗争中殖民主义、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思维定势以后,对包括《暴风雨》在内的莎氏传奇剧的研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以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为准绳将《暴风雨》定位于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的传奇剧,从“人”甚至“人性”的角度出发,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种主要趋势。
研究状况
尽管对《暴风雨》的研究已经摆脱了狭隘的阶级与阶级斗争的观点,但同时也产生了以人文主义作为惟一标准的弊端,即简单地将莎氏传奇剧包括《暴风雨》在内的意义统统归结为人文主义的影响,致使莎氏传奇剧和《暴风雨》的研究难以深入。
研究状况
在莎氏传奇剧反映人文主义思想的观点主导下,将《暴风雨》定位于体现了宽恕、和解和批判的主题,可以算作是对其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持这一观点的研究者在肯定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同时,强调《暴风雨》主要反映了宽恕与和解。
研究状况
近年来在《暴风雨》研究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即强调幻想的意义、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剧中的基督教因素、后殖民主义的象征意义等。
《暴风雨(the tempest》研究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