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大学语文:萧红墓畔口占.ppt


文档分类:资格/认证考试 | 页数:约5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是30年代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也是20世纪著名诗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朝寀,笔名有戴梦鸥、戴望舒、江思、艾昂甫等,1905年生于浙江杭州。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 纯洁幽雅。
1923年,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戴望舒赴法国,开始了他为期三年的游学生活。他先来到里昂中法大学就读,1934年前往巴黎,1935年春回国。
1936年,戴望舒和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创办了《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以后,1938年春来到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座》副刊。稍后,和艾青主编了《顶点》诗刊。1941年底,日本侵占了香港。日本宪兵以从事抗日活动的罪名将诗人逮捕入狱。他以狱中生活为题材,写出《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著名诗篇,表达一种爱国主义情感。
1946年3月,回到上海,任教于师范专科学校。
1948年5月再度流亡香港。1949年3月中旬,他毅然离开香港,冒着风险来到北平。
1949年6月底,戴望舒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调至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1950年2月25日,诗人于北京逝世。死后也并无隆重的纪念活动,显得非常冷清。
有四本诗集:
《我底记忆》(1929)
《望舒草》(1933)
《望舒诗稿》(1937)
《灾难的岁月》(1948)
共存诗90余首。
《戴望舒诗选》(1957)
戴望舒诗歌风格 (一)从忧郁凄凉的呻吟到民族苦难的悲愤
以抗战爆发为界限,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述说个人的悲剧人生体验,呈现出浓
郁的忧郁凄凉的情感特征;
后期:内涵扩大,一些作品抒发了民族苦
难,把自我与民族融合在一起。
1、忧郁孤寂的情感基调
他的诗歌,绝大多数都是表现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充满着无法自拔的忧郁凄凉的悲剧感。这种忧郁凄凉的情绪,是戴望舒诗歌情感的基本色调。
徐志摩是灵动飘逸的美,闻一多是凝重激越的美。戴望舒的诗,给人一种忧郁凄凉之美。
他的诗歌最典型的意象是枯枝、落叶、暗夜、黄昏、夕阳、荒坟、眼泪、雨巷等,构成一种凄凉的意境;语调往往都是低调的,压抑的,哀怨的。

大学语文:萧红墓畔口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ideliliang128
  • 文件大小703 KB
  • 时间201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