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的压力
“环保部的‘三定方案’(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6月份出来,但和目前相比不会有太大变化。”环保部政研中心政策研究室主任冯东方告诉《新世纪周刊》。
3月27日上午9点,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115号――这是原环保总局办公的地方,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将红布拉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白底黑字的牌子展现在人们面前。作为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唯一升格的机构,环保部接下来面对的将是民众的无限期许。
但是对于环保部来说,他们也许更希望这种期许适当降低。这次升格,环保部的职能并没有多少改变。分散于水利部、农业部、原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公安部等其他部门有关环境保护的职能并没有统一收归环保部。环保部执法人员、执法资源有限的现状短期内也无法彻底改观。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认为,可以把这次环保总局的升格理解为一个“起点”。环保部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将有助于环保力量更多地参与国家的总体决策。
这次机构升格也是学者所说的“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的又一次表现――中央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已经屡有体现。
而这种越来越强烈的国家意愿是以日趋严峻的环境形势为背景的。全国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三类标准:46%的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2007年均每两个工作日就要接报处置一起突发环境事件。
“黔驴技穷”后的新举措
环保部挂牌的同时,派出的第一个调查组正在重庆探访。他们调查的是流经重庆市主城区境内的梁滩河,据当地环保部门去年底的监测结果:梁滩河的水质为劣类(基本已无使用功能,农业用水也不行),被人们形容为“色泽如墨”。
就在环保部挂牌的前两天,周生贤部长在2008年全国环境执法工作会议上表示要“像钢铁一样硬地从严执法”,“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挂牌督办的案件,要查处到位、整改到位,查处一家、震慑一方、影响一片。”
环保总局的雷厉执法,近几年已被人们所熟悉。从2005年到2007年,三年间环保总局掀起三次环保风暴,环保总局一度成了明星部委,而扮演环保总局代言人角色的1960年出生的副部级高官潘岳也成了受人瞩目的个性官员。
这些外界所说的“风暴”其实并不是什么非常规举措,而是正常的行政执法。“环保总局的行政手段绝对不是过头了,还差得很远。”自称经济学出身的马中认为环保总局的行政手段还远远不够。“环保风暴”反衬了环保部门长期的弱势。
但是对于环保总局来说,2007年实施的“区域限批”被认为是环保部门近30年来启动的最严厉的行政惩罚手段,潘岳甚至说这是环保总局行政执法的“最后一招”。
中国并不缺少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赋予环保总局的执法权力却是有限的。被环保人士寄予厚望的2003年颁布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一样没有改变这种状况。“法律的修订是个复杂的过程。”冯东方说。这意味着环保部门的执法手段在短期内不会再有多少腾挪的空间。
在有人认为环保总局“黔驴技穷”之后,人们看到环保总局推出新举措。今年
2月,环保总局陆续出台了继去年绿色信贷之后的另两项经济政策――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按照设计初衷,环境经济政策力图使环保成为企业的一种“内在约束”力量。
“从提出环境经济政策路线图,到
环保部的压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