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偏读的历史人物杨荫榆
鲁迅的檄文《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提到的一个重要人物杨荫榆:“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由于当时是第一次接触这样一个名字,对这样一个人物并没有太多的认识,但当时课文后面注释却为她彻底定性。1997年高中一年级必修语文课本里面《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关于杨荫榆的注释是:“杨荫榆,女,浙江无锡人,1924年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依附北洋军阀势力迫害进步学生,镇压学生运动。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的风潮中,杨于一九二五年五月七日借召开,但立即为全场学生的嘘声所赶走。下午,她在西安饭店召集若干教员宴饮,阴谋迫害学生。九日,假借评议会名义开除许广平、刘和珍、蒲振声、张平江、郑德音、姜伯谛等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课堂上的老师也是如此这般解读一番,总之,没一句好话。正因为这样,一直以来,这个国立女子师大的校长,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位女校长杨荫榆先生,给人们留下了异常恶劣的印象。对刘和珍君之死,杨荫榆不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且还是北洋反动政府的直接帮凶,她简直就是一个令人厌恶、令人愤恨的“女巫婆”。
但是,偶然在一次查阅相关资料之后,却突然使我对杨荫榆有了另外一个认识。也是在此刻,笔者才发现很多人有意无意被鲁迅先生、确切地说被这篇《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误导了。也感慨我们的历史观实在是太脆弱,任何一个稍微强大的名人的言论都能直接影响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即使是课文注释这样很小的一段话,也具有如此强大的功能。
杨荫榆档案
杨荫榆,1884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小名申官,无锡北门外长安桥人。1903年在其兄杨荫杭创办的锡金公学就读,学习近代数理知识。是为开男女同校的风气之先。后至苏州景海女中读书两年左右,又转学到上海务本女学,直至毕业。1907年江宁学务公所录取她官费留学日本。先入青山女子学院,后在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1911年杨荫榆毕业回国后,受聘于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担任教务主任
,同时兼任生物解剖教师。1914年杨荫榆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学监。1918赴美国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后的杨荫榆一度在上海教书,不久便被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召至北京,于1924年2月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从而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
杨荫榆任女师大校长期间,竭力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受到北洋政府的赏识。她在管理上施行封建家长的粗暴方式,限制学生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并依仗权势打击和排挤进步教师。1924年8月在北师大任教的鲁迅因此而退回了该校的聘书。1925年5月9日,杨荫榆假借评议会名义开除了许广平、刘和珍、蒲振声、张平江、郑德音、姜伯谛等6个学生自治会员,引发了广大学生的不满,导致了学生与警察的冲突,造成了6个大学生的死亡。
1925年8月,北洋政府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不得不撤走进驻女师大的武装警察,并批准了杨荫榆的辞职,免去了她女师大校长的职务。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犹如一份刑事判决书,将杨荫榆定性为戕害刘和珍等人的帮凶。杨荫榆似乎永远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杨荫榆之死
可是,一直以来,杨荫榆
被偏读的历史人物 杨荫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