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庭传递爱
西方社会崇尚个人自由,而我们更看重“家国一体”和“孝”文化。
“我第一次参加义工组织的活动就是去市儿童福利院。我被分配到一个脑瘫最严重的孩子的房间。刚一进门,我就特不争气地掉眼泪。这些有残疾的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这么小的孩子不仅要一辈子承受残疾的痛苦,还必须一个人面对未来的生活。此后的活动,我每次都会先去那个房间,看小小,看小小的那些兄弟姐妹。那些大眼睛、长长睫毛的孩子,真漂亮。”阿文是广东省某义工组织的成员,她与丈夫连续五年坚持参加义工组织的活动,如今,连她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也已有了两年的义工经历。
当被问到为何带孩子参与义工活动时,阿文说:“我希望我的孩子懂得感恩,珍惜他现在的生活;我更希望他懂得如何去爱,做一个被别人需要的人。”
我们为什么去爱
阿文是我们这个社会中越来越多的普通志愿者之一。然而,像阿文一样带领自己的家人一起从事志愿者工作的却寥寥可数。而在国外,公众对公益的参与方式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一面。
沃伦?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是全球著名的企业家和最富有的人,他们同时也被称为世界上最热衷于慈善事业的人。他们都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他们对慈善事业的着迷与执著来自他们父母的影响。沃伦?巴菲特说过:“我的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给我树立了榜样,他一生都在捐赠。我的3个孩子都从事慈善,每人管理一个慈善基金会。”
由此可见,家庭在个人从事慈善的道路上究竟拥有多大的推动力量。但是,从事慈善行动的个体是否在行动之初,就有了训诫儿孙的动机呢?
为了对个人从事慈善的动机、家庭对个人从事慈善的影响进行准确描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许国彬教授以广东省部分家庭为样本,对个人参与公益的动机进行了样本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个人(家庭)参与公益动机分类得分中,教育类动机的得分最高,说明比较大的人群(家庭)认为参与公益有利于教育子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财富观,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成才。
对待财富的认识
2007年《福布斯》杂志在取消“中国慈善榜”的排行时,曾对中国的富人慈善进行评价,他们认为:“在中国把慈善当作事业的人还太少,很多人还没有理解慈善的真正内涵。”这样的评价一方面传达了如下观点,即中国富人的慈善理念还不够深刻和前卫,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国内慈善环境的发育还不够完善。
对此,许国彬教授的调研显示:中国人在对待财富的认识方面,普遍认为,假如自己是富翁,在处理自己财富方式上,有55%人愿意把部分钱捐给社会,用于慈善事业;25%的人选择继续投资积累资金;只有17%的人希望把财富留给家人和后代。
由此可见,中国人对待财富的心理有了更多的“分享”观念,而非只是“苦挣家业,传承子孙”。尽管富人在进行慈善活动时可能仍不够专业,但至少他们对待财富的态度更加冷静和客观,从另一方面也显示,中国人的慈善理念正在逐步与慈善事业发达国家接轨。
矛盾的慈善心理
在国人心里,慈善一般指的是“捐钱”,而“捐钱”尤其是长期的捐钱应该是富人们的事。“富人们”也大都认同此理,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发财立品”等都是富人们应该并愿意回馈社会的诠释。
作为全国经济强省的广东,2008年其捐赠额达84亿,位列全国第一,可谓名副其实的“公益大省”。然而,即使在广东,当受访者被问到“公益事业主要是企业和富有群体
让家庭传递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