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跟孔子学管理.doc


文档分类:资格/认证考试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跟孔子学管理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乍一看,孔子对弟子樊迟的请教很不耐烦。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干农活,孔子很不感兴趣甚至很看不起他,让他去找会干农活的农民去学习。等他离开之后,孔子还在其他学生面前批评樊迟,说他不务正业。实际上,在这则故事里,孔子要告诉学生的是,要想成为身居高位的管理者,一定要学习做人的基本素质,而不是只执著于技术技能型工作的学习。

被误读的孔子

这个故事常常被后人误读,后世很多知识分子没能理解孔子的本意,只是紧紧抓住孔子不提倡弟子干农活,断章取义地理解为管理者就应该不识五谷,不干粗活。

事实上,为了谋生,孔子曾当过季氏的家臣。看仓库、喂牲口、做会计,一步一步升上去,有机会就学习,终于自学成才,成为当时顶尖级的大学问家。他这样贬斥樊迟,只是有些恼火樊迟的舍本逐末。
在孔子出生成长的那个时候,一般人是没资格学习文化知识的。只有贵族阶层才有权利学。后来,周朝日益衰弱,进入了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政治上大分裂:春秋;军事上战火连天:诸侯国互相征伐;外交上外族入侵:周幽王被西北部的犬戎所杀;经济上大改组: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道德大滑坡:善恶的标准需要重新界定;文化大融合:贵族文化和平民文化逐渐融合。
正是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自学成才的孔子在30岁左右立下了宏愿――以教育为终身职业。什么教育?素质教育!教出来学生干什么?当官。孔子的目的很明确,他想济世救民,他怀着拯救乱世的理想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他希望通过对夏、商、周三朝文化传统的理解、梳理和更新,教育一批人才,共同匡扶社稷,实现自己心目中的太平盛世。

孔字为做官立原则

孔子希望培养的是“仕”。是未来为统治阶层服务的人,放在现在,就是公务员,也就是官僚体系中的中坚阶层。这样的一批人,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他们上能够影响统治者,通过劝谏的方式帮助统治者纠正他们的管理错误;下,能够影响百姓,通过教化的方式让百姓懂得规矩和礼仪,使得整个社会更加有秩序,更加和谐。
孔子很明白,想要改变社会,只有两个途径:一是自己成为统治者。用征伐的方式来改造社会,让社会“硬着陆”,但这样的方式,改造成本太大;二是培养一批人,让这些人去帮助现有的统治阶层改造社会,这是“软着陆”,改造成本也低许多。所以,孔子选择了第二种方式。为此,他不惜把自己广而告知出去。他高调宣布,如果有人用他来治国和齐家,保证“一年内见成效,三年内会大获成功”。
培养一批人容易,而要按照自己的标准培养一批人就难了,还希望他们能够帮助自己实现匡扶社稷的理想就更难了。所以,孔子给自己的学校制定了做官的标准――从道不从君,意即我是来帮助你和劝谏你的,不是来助纣为虐的。所以,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就可以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也做官领薪水,就是可耻的。”他还说:“天下太平,就出来工作:不太平,就当隐士。国家政治清明,你还贫困潦倒,没有财富也没有地位,那是可耻的
!国家政治黑暗,你却荣华富贵,飞黄腾达,更可耻!”孔子的弟子孟子把孔子的这个标准继续

跟孔子学管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