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过度活动症(OAB)诊断治疗指南
内容
一、定义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诊断
四、 OAB诊治原则
五、其他疾病中有关OAB症状的诊治原则
一、定义
OAB(overactive bladder)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
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
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
尿动力学:逼尿肌过度活动,也可为其它形式的尿道-膀胱功能障碍。
OAB不包括由急性尿路感染或其他形式的膀胱尿道局部病变所致的症状。
一、定义
尿急:指一种突发、强烈的排尿欲望,且很难被主观抑制而延迟排尿;
尿频:昼夜≥ 8次,夜间≥2次,平均每次尿量<200ml
夜尿:因尿意而觉醒排尿的主诉
急迫性尿失禁:指与尿急相伴随、或尿急后立即出现的尿失禁现象。
尿失禁
尿失禁是指尿液不受主观意志控制地从尿道口流出。根据其发生机制的不同,可将尿失禁分为:
(1) 真性尿失禁(持续尿失禁) 是指在任何体位及任何时候发生的尿失禁。由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膀胱逼尿肌过度收缩、尿道括约肌的严重受损、膀胱失去贮尿功能都可以引起真性尿失禁。常见于括约肌或其支配神经的病变。
(2) 压力性尿失禁是指在腹部压力增高时(如咳嗽、打喷嚏、跑步、用力、突然改变体位等)引起的尿失禁。此时膀胱逼尿肌功能正常,而尿道括约肌或盆底及尿道周围的肌肉松驰,尿道压力降低。在正常情况下尚能控制排尿,一量腹部压力增加导致膀胱内压力增加并超过尿道阻力时,就会有尿液溢出。压力性尿失禁多见于分娩损伤、绝经期妇女(阴道前壁支持力量减弱),在男性则可见于前列腺手术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尿道外括约肌损伤、会阴部及尿道损伤及尿道手术后等。有压力性尿失禁的病人膀胱内一般没有剩余尿。压力性尿失禁也可由于身体活动所引起的逼尿肌过度活动所致,即所谓的“压力性反射亢进”。
(3) 充盈尿失禁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尿潴留后,膀胱在极度充盈的情况下,膀胱内压力超过正常尿道括约肌的阻力,尿液从尿道溢出。多见于前列腺增生症等下尿路梗阻性疾病的晚期。也可见于神经源性膀胱等疾病。充盈性尿失禁可以由逼尿肌不稳定或括约肌功能障碍所致。只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有时很难作出充盈性尿失禁的诊断,特别对肥胖的病人。充盈性尿失禁的病人膀胱内一般有大量剩余尿。
(4) 急迫性尿失禁是指患者因膀胱内病变引起膀胱收缩并产生强烈尿意的情况下,不能控制小便而使尿液流出。主要是由于逼尿肌的过度活动所致。又可以分感觉急迫性尿失禁和运动急迫性尿失禁两种。前者主要见于膀胱的病变,如膀胱及尿道的急性炎症、膀胱结核、间质性膀胱炎、膀胱肿瘤、膀胱结石等疾病;后者则可因逼尿肌的过度活动、神经源性膀胱、伴有膀胱顺应性降低的晚期膀胱出口梗阻(BOO)所致。
LUTS
LUTS:下尿路症状。LUTS中可以分为储尿期或排尿期症状,按国际尿控协会,排尿期症状有尿流缓慢、尿流中断、排尿踌躇、用力及尿末滴沥;储尿期症状为日间尿频、夜尿增多、尿急和尿失禁。
OAB与下尿路征候群(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LUTS)的鉴别点在于:OAB仅包含有储尿期症状,而LUTS既包括储尿期症状,也包括排尿期症状,如排尿困难等。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逼尿肌不稳定:由非神经源性因素所致,储尿期逼尿肌异常收缩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2、膀胱感觉过敏:在较小的膀胱容量时即出现排尿欲望;
3、尿道及盆底肌功能异常;
4、其它:如精神行为异常,激素代谢失调等
排尿日记
姓名: 日期:
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ABSS)问卷表
膀胱过度活动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