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姓名: 罗淞文学号: 130008042026
院系: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专业: 化学教育
课题
元素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属于宏观知识,安排在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知识之后,是微观知识向宏观知识过度的桥梁。通过学习元素,能够将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知识与物质宏观知识连接起来,将知识系统化。同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元素符号化学用语为后面认识物质、书写化学式、书写化学方程式起到简化的作用。所以是化学中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初三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好动和叛逆是他们的主要特点。此时也是他们思维性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长知识,身体发育的黄金阶段。在前面学习了原子、分子、离子等抽象概念之后,有一定的抽象思维模式,但不完全,没有形成系统、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他们正面临升学的压力,学习任务重加上刚刚接触化学不久,学习化学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结合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将本课题分为两课时,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概念
了解元素概念
了解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元素的大致含量
结合原子、分子,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一些营养品、分子结构学会从一类事物总结出共同特征,从而获得元素的概念
通过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学会运用对比、讨论、归纳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识事物
将知识点与考点结合让学生知道一些常规的考试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能看懂或主动去学习一些商品说明书上表示的化学成分和含量,培养爱思考、勤探索的良好学习态度
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观念,树立崇尚的科学观
通过考点与知识点的整合,让学生现学现用,让学生学得轻松
教学重难点
元素的概念理解
元素与原子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搭建元素与宏观物质、微观原子(分子、离子)之间的桥梁
教学方法选择与设计
讲授法、类比归纳法、讨论法、随堂巩固法
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黑板、黑板擦、粉笔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堂导入
新
课
展
复习提问
回顾原子的概念,抽学生回答
我们前面学习了原子和原子结构之后。大家想不想对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有更深入的了解呢?
在化学中,一些科学家利用化学的方法,分析了我们身边的很多物质,发现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其实只有一百多种,就像可以拼写出十万个英文单词的字母只有26个。
老师手拿鸡蛋壳、贝壳,告诉学生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钙三种元素组成的。(也可以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设置成问答题。问,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碳酸钙由什么组成?)
看PPT上呈现的三种物质,同桌相互讨论,填写表格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CO2)由什么构成
一个氧分子(O2)由什么构成
一个氧化汞分子(Hg0)由什么构成
填写完后讨论比较三种分子有什么共同点?
二氧化碳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都含有氧原子,在前面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道,氧原子的核电荷数为8,又因为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氧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也是8。在化学上将质子数(即核电荷
元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