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选择的基因遗传以及择偶标准的一些观点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遵循着某种规律繁衍生息。时至今日,常常有年轻人(比如我),因无法找到合适的配偶而郁郁寡欢。爱恨别离、痴男怨女,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既无奈又无法解脱。基于困惑、迷茫、感伤、痛苦等诸多原因,我突然想冷静地分析一下什么是这一切的根源,爱情的根源。经过多日的思考,又了诸多观点之后,我最终得到了一个答案,那就是:基因和遗传。
诸位可能略有困惑,伟大而圣洁的爱情,跟所谓的遗传、基因又有什么关系呢?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通过对人类梦境的解析,阐述了性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我虽然没有读过这本书,但是对其阐述的绝大多数理论(大部分是“道听途说”的)是支持以及理解的。不过他仅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性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而我觉得,性的根本意义是基因遗传。而基因遗传是所有生物存在的根本意义,是人类所有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
接下来,我将尽量以客观、科学、多方面的方式分析其中的关系,并期望能够得到诸位的斧正。
一、生物界中的基因遗传
在生物界中,基因的遗传是物种延续的普遍方式,也是必然结果。如果没有基因遗传,整个生物界将不复存在。一个物种之所以能够延续、发展,基因的遗传以及变异尤为重要。在不考虑环境变化、气候变化、食物来源等可以毁灭物种的因素的前提下,物种的遗传以及变异都是遵循着优胜劣汰的原则的。也就是说,更适宜生存的基因会被自然而然的选择并保留下来。这也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理论之一,相信大家在高中时候都学过相应的内容。所以,更高、更强壮、更敏捷、更迅速的基因也就更多的被保留下来。这些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在生物界中找到佐证。
动物们在选择配偶时便会自然而然地完成基因遗传的选择,于是各种各样的方式便会在我们的眼前展现出来。高声地鸣叫、跳跃、舞蹈、筑巢、展现华美的外表、提供食物等方式,全都在表明一个信息:我有更好的基因!如果我们结合的话,我们的下一代会有更好的生存能力!
当然,上述这些表现更多的出现在雄性动物中。由此可见雄性在物种基因选择中处于一个较为主动的位置,但这个位置确是被选择的位置。即通常是雌性动物选择是否要接受雄性动物的示爱。但选择又是双向的,不仅仅是雌性动物对雄性动物的选择。在雄性动物向雌性动物示爱以前,已经对雌性动物进行了选择。虽然这个观点不容易被证实,但我认为这是确实存在的事情。雄性一般会通过对雌性的气味、体型等方面分辨,来确定这个雌性动物是否能为自己更好地繁衍后代。只有经过确定以后,雄性动物才会进行求爱活动。
可能有这样的观点:雄性动物只要是在发情期内遇见正在发情的同类雌性动物,就会进行求爱活动。这个问题其实有另一层潜在的意义在里面。周所周知,雄性动物的求爱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这也是所有雄性生物共同的愿望。而这件事也许会出现意外,比如说:受精不成功;再比如说:雌性没有生殖能力等等。但这种人类近代科学刚刚能查明的事情,动物们根本不能在求爱前发现或预知,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情况。
一种情况是,雄性和雌性动物在发情期内多次交配,以保证受精的成功率。这是较为普遍的一种情况。另一种是,在发情期内,一只雄性动物和多只雌性动物交配,以保证自己的基因更广泛的遗传下去。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所以不同的动物就有了不同的选择。第一种方式的优点是在发情期内,雄性可以时刻保护在雌性身边,以防止其它雄性与自己的配偶交配,从而确定自己的基因会被顺利的遗传到下一代。缺点是遗传的单一性,基因变异的可能被制约。而第二种情况的利弊正好与上一种相反,这也是上一段所说的潜在意义的表现,即:
雄性动物都有将自己的基因更广泛的遗传下去的自然需要。在这里请诸位不要掺杂感情因素以及普遍的道德准则进入我们讨论的话题,这也不代表我个人的态度以及道德倾向。
于是我们可以从上面的讨论中得到两个重要结论:
1、雄性动物的求爱活动都是在向雌性表明:我有更好的基因!如果我们结合的话,我们的下一代会有更好的生存能力!
2、雄性动物都有将自己的基因更广泛的遗传下去的自然需要。
由这两个结果我们又可以得到两个推论:
1、动物在选择配偶时,优良的基因以及较强的生存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2、为了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雄性动物往往不择手段。
有了以上结论以及推论的支持,我们就可以借以分析人类男女之间爱情以及配偶的选择了。
二、对男性选择配偶的讨论
我在这里先就男性进行讨论,并不是因为重男轻女或是男尊女卑的思想。一方面男性在基因遗传方面处在相对主动的位置,这在上文中已经提到;另一方面有些关于女性的问题需要在讨论完男性之后才可以更好的阐述。
自从人类作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出现在地球上以来,已经数万年过去了。在人类的“社会”以及文明出现以前,人类的选择配偶的方式基本上与其他哺乳动物无异。一个男性原始人,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遇见了一个他
关于有选择的基因遗传以及择偶标准的一些观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