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民反对陈世民
他很可能是建筑设计产量最大的中国建筑师。他从业55年,被尊称为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他著有《时代?空间》、《立意?空间》、《写?忆?空间》,长期坚持手绘设计图。他设计的建筑不断与他自身的建筑理念形成悖论。
位于诺德中心37层的陈世民建筑师事务所是纯白色的,甚至是干净到发亮的带着洁癖的白。穿越挂满奖牌的白色长廊,来到董事长办公室,74岁的陈世民穿着一件简单格子衬衣、一条平常米色长裤,已有些发福,不像一个抹着香水的潮人。从办公室的落地窗望过去,就能看到深南大道上贴着陈氏标签的44座建筑――他参与设计的深圳,不断与他自身的建筑理念形成悖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虽已设计了250个项目,总面积相当于200个鸟巢(国家体育场),仍在继续设计中,不言退休。
深南大道的底色
“我曾用国画的办法来表现建筑意境,只可惜过去的很多东西都已被丢弃。”陈世民翻开手稿集《写?忆?空间》,“这些手稿折射了我的一生。”他用手小心翼翼地拂过那些并非原件的手稿印刷品。“我出这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提倡手绘。因为在这个已然属于电脑的时代里,动手绘画这一建筑师的基本技能,面临绝迹。”
从1983年设计突破当时传统苏式火柴盒建筑模式的南海酒店,到设计于2007年、目前在建的深圳洋畴湾花园,陈世民站在30多年前的小渔村上,看着深圳的“快餐”大厦们拔地而起。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李翔宁所说,数量也是一个评价建筑师的标准,数量决定他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一个城市的面貌、基调、底色。那么深南大道的底色,可说是由陈世民控制。
1980年,他坐着马车来到深圳,在这里的第一个清晨是被牛的呼噜声吵醒。1987年,他开始担任深圳市规划顾问,一直到2002年政府换届。当问起陈世民他最喜欢的深圳建筑时,他却在沉默过后回答:没有。
“在我看来,好的建筑是要与周围的地域文化结合较好。”“但是在深圳这样一个海滨城市,却丝毫没有让人感觉到小巧、通透、明亮。”“遍布城市的玻璃高层,在深圳这样的亚热带城市造成耗能巨大,却还是依旧在建。”“为大运会场馆所设计的运动场,为了模仿中国的山川河流,四面用几个大玻璃罩子罩起来,造成毫不通风。玻璃亦未必令人联想到山川河流,甚至不像个运动场。”
看着深圳成长的他,谈起这座城市时不见喜爱之情,仿似身在其中却与己无关。“深圳摒弃了自身地域特色,跨入千篇一律的新城脸谱系列。”
然而,在醉心于批判的时候他似乎忘记了,他在深圳所设计的这44座建筑,可以说构成了“毫无特色的新城深圳”的半个天空。赛格广场、深圳发展银行大厦、国际科技大厦、和邦大酒店、金融中心、蔡屋围商住大厦、对外经济贸易中心、艺丰广场、金田大厦、海丰苑、天安国际大厦、商隆大厦……这些他亲手设计的作品中,不乏高层玻璃楼、纯西式建筑。以及无人使用的大高层。而那些被他称为应该出现在海滨深圳的“小巧、通透、明亮”的建筑,亦均未出世。
1935年出生于四川雅安的他,通过1962年的首次高考踏进重庆工程建筑学院的大门。因为家境贫寒,他放弃本科选择大专:“在学院读了两年建筑学,很浓缩的两年,当时建筑史什么的我都没怎么学。学校只教了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许多的设计本事,建筑理论、理念都是从实践中来的,边干边学。我一生是逆境受益,无非是比人家多辛苦就是了,哪有学好了才干的
陈世民反对陈世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