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村金银器赏析(二)
鎏金蜂鸟纹六曲银盘
-
锤击成型,纹饰鎏金。窄平折沿,边沿缝中涂有黑色;浅腹,有6个明显的葵花瓣,平底。盘心冲出一只侧身提足振翅欲飞回首之凤鸟纹。器底正对纹样处略内凹,凤鸟的表现巧夺天工。这种翘尾侧身回首姿势的选择,使凤鸟的身体形成一种向中的凝聚力,富有整体的力度,从而也被赋予动感。若盛放水等液状物,凤鸟随着水波便活灵活现,如将飞而欲翔,更具生命力,极富审美情趣。
鎏金双雁纹银盒
圆形,盒盖、底微隆,子母口,外表通体饰鱼子纹地。盒面中央有相向站立的双雁,做振翅状,俱站于一莲之上,对冲一菱形胜,胜下缀穗。胜上方有一组三出莲,一花二叶。雁踏莲蓬两侧的莲叶勾卷蔓延,呈半合抱状。盖侧面饰十一朵流云。盒底中央为四枚桃叶、忍冬连结花瓣,四瓣尖处各生长一朵阔叶折枝花,花瓣交汇的四结点处各生长出一朵莲叶串枝花。盒身侧面饰十二朵流云。
大雁在古代象征着夫妇忠贞不渝,彼此不离不弃,因有着这层吉祥寓意,所以也被用于装饰图案。这件银盒上除了双雁,还有莲叶、莲蓬图案,则寓意了百年好合,多子多福,皆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福。
鎏金团花纹银盒
-
六瓣葵花形盒盖、底微隆,子母口。外表通体鱼子纹地,主题花纹鎏金,使用捶揲技法加工而成,并透映到盒内面。盖面中央为六出团花,外绕以六朵阔叶折枝花。盒底纹饰、布局与盖面几乎相同,惟折枝花蕊的细节有所不同,底面有大块绿锈。盒侧面与六瓣盒形相对应,分成六区,每区内有缠枝花一串。
中国古代器皿的形制大都为圆形。唐代约在武则天以后,多瓣花形器物逐渐盛行,金银器、铜器、铜镜和瓷器中常见。葵花瓣形是许多唐代银器的特征,尤其多见于银盘。这种造型特征在唐代广泛出现,而在中亚、西亚难见源头,应被视作唐式造型风格。
8世纪中叶以后,这种造型渗透到粟特以及北方草原地带的银器中,使粟特银器的唐式风格越来越浓。
鎏金石榴花纹银盒
平面圆形,顶和底均微隆起,子母口扣合,花纹平錾,纹饰鎏金、鱼子纹地,盖、底主纹相同,均为三重,中心为八出团花一朵,第二重为八枚忍冬石榴花结,第三重为六株柿状花结构成的团花八朵,团花心均有衔草翱翔的鸿雁一只。盖沿与盖侧以四枚石榴花结组成的菱形四出团花八朵,上下口沿以六枚石榴花结组成团花八朵,盖内墨书“溪州井砂卅七两,十两,兼盛黄粉”,虽个别字迹模糊不清,经仔细辨认,仍可通读。
盒是唐代金银器皿中常见的器类。唐代皇帝常常在腊月初八用精制的金银盒盛放贵重的化妆品,如面脂、香药等来赏赐大臣。此盒用来装药材,盒内井砂实测重444克,黄粉787克,黄粉即金屑,为炼制丹药的材料。
此件器物上的纹饰錾刻流畅,一气呵成,表现了唐代工匠高超的技艺
鎏金鸳鸯纹银盒
圆形,盒盖、底微隆,子母口,外表通体为鱼子纹地。盒面中央有一只雄鸳鸯,蓬首、振翅、扬尾、信步,姿态怡然自得,外绕八个桃叶、忍冬、莲叶花结。盖侧面饰十二朵流云。盒底中央为八出团花一朵,外绕八个桃叶、忍冬、莲叶花结。盒身侧面饰十三朵流云。盒内可见到清晰的同心螺旋纹。
盒面单只鸳鸯的布局,似脱胎于8世纪中叶以前唐代金银器上见到的“徽章式纹样”。这种纹样来自萨珊金银器的做法。
莲瓣纹提梁银罐
贮盛器。银质。鼓腹,圈足外侈,盖大出罐沿一周,盖面略鼓,饰六瓣莲花纹,上有等距虎爪形三足;提梁为半圆形,两端穿过钮口后弯曲上翘,尾巴呈荷包形;从罐颈至罐底饰一排大型莲瓣花纹。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唐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香囊外壁用?y制,呈圆球形,通体镂空,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成两个半球形,上下球体之间,以子母扣套合。内设两层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外层机环与球壁相连,内层机环分别与外层机环和金盂相连,内层机环内安放半圆形金香盂。外壁、机环、金盂之间,以铆钉铆接,可自由转动,无论外壁球体怎样转动,由于机环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总能保持平衡,里面的香料不致洒落。此银香囊制作过程复杂,设计科
何家村金银器赏析(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