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下)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主张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1
一、苏格拉底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与其门徒柏拉图、徒孙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杰”,他居三杰之首。
苏格拉底在政治上拥护奴隶主贵族专制政体,他曾集聚一批贵族青年,反对雅典的民主制度。
战争结束后,又一度出现民主政权,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民主派控告为不信雅典城邦所尊敬的神、引进新神,蛊惑青年等罪名,由法庭判处极刑,在狱中饮毒药而亡。
2
(一)教育活动
他高度评价教育在造就人中的作用。在他看来,禀赋差的人固然需要教育,即使禀赋好的人也应接受教育。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在他的听众中既有本国青年,也有异邦学生;既有富者,也有穷人;既有上等阶级子弟,也有鞋匠、木匠、铜匠等劳动人民。总之,他把自己极其丰富的知识,毫不吝惜地教给所有的人。
3
(二)教育目的和方法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美德,使人达到至善。
何谓美德?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在苏格拉底看来,凡是人们能够辨别和认识到好的事情,他就一定会去做,没有明知是善而不为善而反为恶者。善是出于知识,而恶是出于无知。所以,美德即关于善的知识。教育必须使人获得关于善的知识,从而去做美好的、光荣的事情。
美德来源于知识,如何获得知识呢?苏格拉底从神学唯心论出发,认为神早已把善的知识给予了人的灵魂,所以,知识是先天就有的,它们以一种模糊的状态潜藏于人们的心灵之中,必须通过教育才能使之显露、发展、明确起来。
4
产婆术与启发式教学
苏格拉底基于唯心主义先验论,在教育方法方面,强调不应拿一些现成的知识和道德传授给别人,而是应当通过一系列的启发、引导,把潜藏于别人心灵中的美德知识诱导出来。他在跟人们讨论各种道德问题时,总是采用诘问法来诱发知识。
这就是,他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佯作无知,不予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对方。通过与对方的一问一答,反复诘难,使对方陷于矛盾,怀疑自己原来的知识,积极思考问题,逐步修正错误,寻求正确的答案,得出普遍性的原则,一般性的概念。
5
苏格拉底把他的逐层诘问,使对方发现自己的错误,逐步引申,使对方自己得到正确的结论的方法,称为“知识的助产术”,并自称为知识的“助产士”。
在他看来,人的知识犹如母体中的胎儿一样,是人的头脑中所固有的。苏格拉底认为他本身无知,没有给人以知识,只不过用这种“助产术”帮助别人头脑中的知识胎儿产出而已。
苏格拉底的“知识产婆术”,实际上是一种归纳法,即通过归纳形成普遍概念的方法。
6
二、柏拉图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派的代表人物。
公元前387年,创建一所学园——阿卡德米学园,致力于教育工作40年,企图通过教育培养人材。
他撰写了大量著作,其中早期作品《理想国》和晚期作品《法律》篇,堪称姊妹篇。《理想国》是西方古代世界一部经典性教育著作,成为西方教育思想重要渊源之一,在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7
由神用金子创造的极少数执政者,即哲学家,灵魂中理性部分最强,具有最高的美德——智慧,能透过变幻的现象世界洞悉理念世界的各种知识、掌握永恒的真理,最适于担任国家的最高的统治者,是社会的最高等级。
人数稍多的卫国者,是神用银子造的,意志在灵魂中占主要地位,富于勇敢的美德,他们的天职是防御敌人,保卫国家,是社会的第二等级。
至于为数众多的手工业者、农民和商人,是神用铜铁造出来的,他们的灵魂中最主要的是情感,具有节制的美德,最适于生产物质财富,供应前两个等级。
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不属于上述三等人中的任何一等。
9
(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培养哲学家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柏拉图高度估价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改造人性,陶冶德性,实现理想国的唯一手段。
他认为,人们灵魂在理念世界中所获得的理性和美德,由于降生时和肉体结合受到剧烈刺激,出生后又为情欲所蒙蔽,因而失去了效用。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先天的理性和德性发展起来。
10
中外教育简史第二章0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