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疗
张建军
家庭的有关概念
家庭是一群共享特定物理和心理空间的个体所组成,是具有独特性质的自然社会系统。
家庭内有规则、角色分配、权力结构、沟通模式,有共同的历史、目标感、世袭文化传统……。
家庭的特点:情感、忠诚、关系持久。
家庭是发展着的,动态恒定的系统。家庭的有关概念
婚姻与家庭治疗的起源
婚姻与家庭治疗(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以整个家庭为对象来规划和进行治疗,属于广义集体心理治疗的范畴。家庭治疗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从个别心理治疗,以及某些集体心理治疗等治疗形式中发展而来
早期发展
30年代:Alfred Adler家庭治疗的雏形;
40年代:David Levy(1943)“儿童的问题常常就是因为父母过度保护所致”;Frieda Fromm-reichmann(1948)“精神分裂源性母亲”
50年代:家庭治疗诞生:
John Bell(1951年);Nathan Ackerman:(1957年),建立家庭精神卫生研究所;著《家庭生活的精神动力》;Jackson 家庭内稳态学说
家庭治疗的发展现状:
60年代:
M. Bowen:“三角关系理论”、“自我分化”、“融合”概念——系统式家庭治疗的代表人物
Palo Alto家庭治疗小组:Bateson, Don Jackson, Halay; Satir——提出了“双重束缚理论”
Salvador Minuchin:由关注儿童性格和行为转向关注“社会脉络”;著《贫民窟中的家庭》(1967);
《家庭和家庭治疗》(1974)《心身症家庭》
家庭治疗的发展现状:
1962年,“家庭治疗”名称正式确定——里程碑。《家庭进程》(Family Process)------专业学术创刊
70—80年代:发展快,从业人员增加
家庭治疗在中国:
88年10月,昆明,全国心理治疗讲习班,
90年青岛,94年10月杭州,中德家庭治疗培训班
97—99年,中德连续培训项目(中德班)
2000年4月,中国高级心理治疗培训班(北京)
2000年10月,结构式家庭治疗培训班(三年连续培训)
基本理论
精神分析对人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沙利文对人际关系的重视、霍妮对社会因素作用的研究、客体关系理论和自身心理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人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用系统理论看家庭
家庭是一个系统:(1)系统中各成员相互影响互为关联;(2)脱离系统其它成份(员),不可能充分了解某一单独成分(员);(3)对成员(份)逐一了解不等于了解系统整体;(4)系统(家庭)组成与结构,家庭结构和交流关系对家庭成员的行为有重要影响。
基本理论
家庭内稳态学说
控制论
交流理论
交流有两个层次的特点,并且存在“元交流(munication)”的现象,即对交流的交流。元交流常常由非言语的方式如姿势、声调、表情和语调等表现出来,对于定义交流时交流双方的相互关系意义重大。
家庭生活周期中一般转折点
Duvall的阶段达成的主要转变
彼此承诺
:
发展亲职的角色
:
接受孩子的人格
:
引导孩子进入公共机构(学校,教
会,运动团体)
:
接受青春期(社会及性别角色的
转换)
家庭治疗与婚姻治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