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易俗社与西安事变.doc


文档分类:资格/认证考试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易俗社与西安事变
戏台上才子佳人在方寸天地中演绎着悲欢离合,浑然不知台下早已暗流汹涌,一场决定国家生死的大事即将发生……
2016年11月2日上午,刚刚开馆的易俗社展陈馆里,一位宝鸡来的参观者专注地盯着墙上的老照片。图片下面的注解是:“1936年12月9日晚,杨虎城在演出前做招待讲话。”
八十年前的影像早已模糊难辨,但是多少仍能感觉到当时易俗社剧场内座无虚席的热闹场面。
易俗社的老人们提起这段往事,几乎都会用同一种语气:先是精神为之一震,继而颇为自豪:“哦,当时杨虎城请南京来的军政大员到易俗社看戏,白天黑夜连着唱了三天三夜!”
易俗社创始人孙仁玉的嫡孙孙永宽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当时台上唱戏的演员叫王天民,唱的正是祖父创作的《柜中缘》。”
谁也没料到,三天后,张学良、杨虎城扣留蒋介石,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中国革命史的走向彻底被改变。
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易俗社起到了很好的掩护作用。易俗社老人们说完这些往事,往往“莞尔一笑”,偶尔也会发出一声叹息。
用秦腔招待“贵客”
有人说,当时的形势,如若不是百年剧社易俗社和秦腔的艺术魔力,或许无法吸引这些高官走进剧社,流连忘返。这次军事行动的“秘密性
”,甚至躲过了蒋介石安插在张学良身边的耳目。
易俗社成立于1912年,由李桐轩、孙仁玉联合160多人发起,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
1936年12月9日晚,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宴请随蒋介石来西安的军政大员,宴会后在城内易俗社剧场看戏。杨虎城在演出前做了招待讲话。
南京的“贵客”不远千里而来,杨虎城是陕西人又作本省官,尽地主之谊的办法,就是在盛宴之后,请他们尽情领略一下秦腔的风采。在这样一个久负盛名的易俗社剧场来款待南京的权贵,算是一种权贵的时髦吧。
直到深夜,易俗社剧场依然灯火通明,喝彩声不断。
而且,这场大戏连唱了三天。戏台上才子佳人在方寸天地中演绎着悲欢离合,浑然不知台下早已暗流汹涌,一场决定国家生死的大事即将发生。
对于这家历经百年风雨的剧社而言,这三天的演出本身并不足为道,只不过,演出背后暗藏的玄机令这段往事至今颇具神秘色彩。
如今,易俗社剧场依然静悄悄屹立在闹市中心,有演出的夜晚,剧场外依旧灯火通明,剧场内依旧座无虚席,古老的秦腔之声依旧清越、激昂,牢牢吸引着台下的戏迷。
但八十年前,这个舞台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杨虎城又缘何会把这次军事行动的秘密指挥部设在易俗社呢?
与剧社渊源深厚
易俗社从一诞生,就同当时的军界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关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杨虎城将军和邓宝珊将军不仅常到易俗社看戏,和易俗社的演职人员有一定的交情,而且在易俗社最艰难或有重大发展的当口,他们都会慷慨解囊,以解燃眉之急。
1930年11月,杨虎城将军督陕之后,在重视水利建设和兴办教育事业的同时,对易俗社也从各方面予以关怀。他对部下常说:“演员历来被人们视为‘下九流’,但却忘记高台戏曲教化人的重要方面,易俗社这样的剧团,我们就应当把它列入正规教育部门,像兴办教育事业那样办好易俗社。”
杨虎城与孙仁玉、高培支、范紫东、胡文卿、陈雨农等人经常来往,而且言谈投机。他对教练陈雨农特别赏识,多次称赞陈是“易俗社的顶梁柱和难得的人才”。为了提高艺人的社会地位,他亲自授予陈雨农名誉

易俗社与西安事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omfadaz599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17-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