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市民卡
“这不就是我们的市民卡吗?”8月30日,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宣布“社保卡将加载金融功能”的消息一传出,就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引起了多地网友的热议,“社保卡”也迅速成为微博热门词汇之一。
在扬州、无锡等一些起步较早的试点城市,市民已经先一步用上了这种具有金融功能的社保卡。在很多城市,这种由政府发放给市民,用于办理个人社会事务和享受城市公共服务、且具有身份识别和支付功能的智能卡被统称为市民卡,主要应用于社会保障、卫生医疗、人口统计、住房信息等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事业领域。由于信息化发展速度不同,一些试点城市已经在市民卡梳理、整合市民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特色开通了公共交通、公用事业缴费、园林门票、小额电子钱包支付等服务。而在更多的城市,市民卡还只是单纯的社保卡或城市一卡通,并未开通后继功能。
这种各自为政的开发状态,在为市民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各地市民卡不仅功能存在差异,卡号位数等信息也各不相同,使得各个城市的市民卡只能在本地区内使用,为社保信息全国联网、转移接续带来很大障碍。
怎样才能打通各地市民卡系统,做到一张卡片全国通用?据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行全国社保卡统一工作,届时,居民身份证号将可能与社保卡号统一,这将从根本上打通社保信息全国联网的瓶颈,为通过市民卡缴纳社会保险费、领取就业扶持政策补贴、支付与返还医疗费用等业务打下了基础。这对整个市民卡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举措,使市民卡行业建立起统一的标准成为可能。同时,还有望解决城市的非常住人口管理问题。
目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计划用5年时间基本实现社保卡普遍具有金融功能的目标,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全国统一社保卡发放数量预期将达到8亿张,覆盖60%的人口。这意味着2011年到2015年期间,我国还将发放近7亿张拥有金融功能的社保卡。对市民卡行业而言,这不仅意味着巨大的商机,同时也意味着“全民市民卡”时代的到来。
市民卡阵痛
在“十二五规划”中,城市信息化建设与民生都是重点被提及的内容,而市民卡工程则是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因此,许多城市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都将市民卡列入其中。这也预示着市民卡在不久的将来,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目前,我们已经在200多个城市建设了城市规划管理系统,在400多个城市建设了房产管理系统,在100多个城市建立了整合专业网管信息系统,遍及城市建设中的规划、管理、经济、生活、文化等多个层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马虹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分3批在51个城市进行了城市管理信息化方面的试点,并且早在1997年就启动了城市IC卡工作,截止到2010年年末,全国共建设完成一卡通系统380多个,约占全国总数的57%,全国累计发卡量超过两亿张。从最初的公交应用模式,延伸到目前跨行业、跨领域的多方面应用,为百姓提供了便利。
然而,市民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作为一项服务于民生的信息化工程,市民卡要集政府对公众提供的所有公共服务于一身,这其中也牵涉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对市民卡建设而言,最大的关键词就是“整合”。在各个城市,政府对市民的公共服务是通过各个职能部门分别进行的,仅在扬州,社保、医保、交通以及各个垂直部门累加起来大约就有20多个,要将所有的内容整合到一张卡上并非易事。
神州数码CEO林杨回忆,在最早推进市民卡战略的扬州,最初,神州数码希望通过联席会议的方式协调部门之间的合作,后来发现,一旦有新的部门希望通过市民卡平台提供服务时,就需要重新把所有的部门组织起来重新讨论,相当于反复做无用功。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部门无法整合?有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93年电子政务大发展时期,由于当时各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并没有遵循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往往各成体系,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数据与数据之间无法进行交换。“最终,我们搭建了一个基于SOA的数据共享和整合平台,在不同部门的数据间进行翻译,解决了数据互联互通的问题。”林杨说,解决了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整合问题,只是完成了市民卡建设的第一道关卡――技术可实现。对于一张市民卡而言,更多的工作需要靠行政手段解决,这时不仅需要所在城市拥有一个强势的一把手领导,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协调,使各部门之间的数据能够共享,还需要在国家各大部委之间进行协调,保证市民卡承载的每一项服务都能真正实现。
“市民卡是多种功能的集合,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林杨说,政府各个不同的服务部门,都希望自己的服务能够放在卡面的指定位置。“当时我们带着扬州市政府在北京各大部委跑了一年,
“激活”市民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