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比梦想更重要
有一位大二的学生写信给我,说他学了自己不喜欢的金融专业,想要退学重新高考,学摄影,将来当一个私家摄影师。但他的家人认为金融赚钱而摄影只会砸钱,不让他退学。
他在信中问我:“那我的梦想怎么办?梦想不应该比成功和金钱都重要吗?”
最近我看了一部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想来你也听说过。上演之前我听了许多恶评,说的是一个父亲,强行把自己未竟的摔跤梦安在女儿们头上,逼她们训练,最后获得世界冠军的故事。整个逻辑体系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事,赢了又如何?获得全世界,失去了梦想就什么也不是。
等我自己看完电影,跟随电影中的小女孩一道长大,我才恍然明白他们的评价多么不靠谱:她??在泥泞村落长大,被同村小男生欺负,从小学做家务,朋友十四岁就成为新娘――如果不曾进行摔跤训练,两姐妹也就是少女新娘中的一员,在未谙人事之龄就要肩负起做妻子、做母亲的重任,一生就在一把柴一把米,一把屎一把尿里摸爬滚打。是父亲识出她们的运动天赋,带领甚至逼迫她们训练,让她们一步步成为国家运动员,成为世界冠军,不再受缚于印度传统女性的命运。
是的,摔跤可能不是她们的梦想,但她们得到了金牌。
这不免让我思索:对于年轻人来说,到底是梦想还是成功本身更重要?如果单有成功没有梦想,好歹也赢得了一些东西;反过来,单有梦想没有成功,那你还剩下什么?这一生怀有文学梦、艺术梦、创业梦而一事无成的中老年人多的是,往往只被熟人当作吹牛大王:真那么牛,去做呀,吹什么吹。
就像《摔跤吧,爸爸》中的两个女儿,不管喜欢做什么,功成名就后,她们可以体面地急流勇退,然后,想读书就读书,想创业就创业,想做贤妻良母,都OK,因为成功已经为她们提供了相当的金钱、社会地位、自信与尊严。
有一句话流行了很多年,是这样说的:人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什么。这句话其实荒谬:大部分人要的东西,是差不多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重要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像阶梯一样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依序就是:先求温饱,再思淫欲,再求片瓦遮头、出入平安。有了一个家,开始渴望亲情、友情。得到这一切情感后盾后,人自然而然有虚荣,希望在社会上受尊重
;自然而然有雄心,想做些什么,证明自己来过这世界。
这顺序恐怕很难颠倒。如果你觉得金钱不重要,那很可能只说明一件事:你是被保护得太好的孩子,你并不知道,现在你吃进嘴的每口食物、穿上身的每件衣服、你买的每部手机、听的每首歌……全都是用父母的金钱购买而来。你在追求诗与远方,而他们在用劳动,无怨无悔维持日常生活,即使那生活被你看成苟且。
年少时的梦想,多半是为“三分钟热度”现身说法:听一场音乐会,
成功比梦想更重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