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塔克拉玛干
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多数人的心中是“单调”“荒芜”的代名词,寸草不生、漫漫黄沙,被视为“生命禁区”,总让人联想到恐惧和死亡。然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也孕育了丰富的地貌景观和沙海中顽强的生命。
塔克拉玛干最常见、最有特点的景观,就是风力作用形成的沙丘,它们延绵起伏、形态万千。与风沙共舞的动植物,像是沙漠的主人,扎根大漠禁地,彰显着生命的顽强。也有源于周围高山冰雪融水的温润的内陆河流,哺育着沙漠中的生命,为大漠增添勃勃生机。
死亡之海―希望之海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居我国沙漠之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这里年均降水量不超过100毫米,年均蒸发量高达2500~3400毫米,气候极度干旱,植被稀少,被称为“死亡之海”。
然而,周围高山上的冰雪融水却在这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河流,著名的有塔里木河、和田河、克里雅河和车尔臣河。另外,注入沙漠腹地的水源还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水层,据计算,地下水储量超过
8万亿吨,而且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位不超过10米。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沿线,也有多个工程建设遗留的取水坑。
在地质历史时期,塔里木盆地曾经是热带-亚热带的海洋,随着地球沧海桑田的变化,成为如今的沙海。因此,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层中孕育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说过:“在塔里木盆地,只要找到含油层,就可能找到大油田”。如今的塔里木盆地,已成为了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能源基地,这也让塔克拉玛干沙漠变成了“希望之海”。
浩瀚沙海―风沙地貌博物馆
塔克拉玛干沙漠为流动性沙漠,遍布流动沙丘,流沙面积约占沙漠总面积的82%左右。沙漠内风沙活动频繁,沙子可堆积成大小各异、形态万千的沙丘和高大沙山,而沙面上还会形成美丽的沙波纹。沙丘有新月状、金字塔状、蜂窝状、羽毛状、鱼鳞状、线状,规模较大的沙垄则宛若巨龙。因此,沙漠学家朱震达先生称塔克拉玛干沙漠为“风沙地貌的博物馆”。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部,主要为延伸很长的复合型沙丘链,长5~15千米,最长可达30千米,宽1~2千米。沙漠北部塔里木河的老河床地区,有复合型横向沙垄和穹状沙丘。沙漠腹地和西南部,主要分布复合型纵向沙垄,延伸长度为
10~20千米,最长可达45千米。临近民丰和且末的地方,分布有金字塔沙丘,这些沙丘或呈孤立个体,或串成狭长而不规则的垅岗。
在沙漠腹地,分布有两列东西向延伸的山脉,被称为罗斯塔格-麻扎塔格山。南侧山脉由红色的砂岩组成,呈红褐色;北侧山脉因岩层中夹有大量的石膏而呈银灰色。远远望去,这两列山脉红白分明,因此也被称为“红白山”。山顶岩体常年遭受风力侵蚀,形成了形态奇特的风蚀蘑菇,蔚为壮观。
荒芜之地―
固沙“勇士”的战场
对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植物,古籍中记载寥寥。但随着对沙漠的探索,人们发现在沙漠中也生长着植物,而且它们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据调查统计,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共有28个植物群系,其中荒漠型6个、荒漠河岸林型3个、灌丛型9个、草甸型9个,包括有特殊生存能力的短命植物或类短命植物。
柽柳
塔克拉玛干柽柳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分布最广泛的植物。为了吸取地下水分,它的根系甚至能蔓延至几千米外,纵向生长可达10余米;它极耐盐碱,能在含盐量1%的重盐碱地生长;其防风固沙能力也极强,
深入塔克拉玛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