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颠倒,有效引导
“认识厘米”是小学生对测量单位的第一次接触,教学要指向于“单位”意识的确立和培养,而基本的单位“1厘米”则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很多教者都是把“1厘米”与“长度单位”割裂开来教学,这样学生形成的认知便不是完整的,甚至会产生偏差。
一个前后呼应的提问引发的思考
执教二年级“认识厘米”的课初,在统一测量工具的时候,很多孩子都提到了直尺,于是教者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用老师这把长尺和同学们手上的短尺来量课桌的长,结果一样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一样。(预料之中的回答)
教者顺其自然地引向对直尺的深度认识。从整体观察到找出1厘米、几厘米,再到读取长度、测量长度……一系列针对厘米的学习紧紧围绕着“直尺”展开,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也很高。当一切水到渠成,教者觉得可以“鸣金收兵”的时候,又一次抛出课初的提问。这样的二度提问,是基于首尾呼应的需要,同样也在检验一节课目标的达成度。可当教者的问题提出之后,学生却依然是异常自信地回答:不一样。只有一两个“救命草”般的声音响起,聊以慰藉教者惶恐的心。
诚然,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会认尺,会用尺测量长度和画出一定长度的线段,会根据起点和终点的刻度数出或算出长度,可是学生脑海中建立起来的只是从“1厘米”到“几厘米”的一个形象的数字码堆,而不是作为长度单位的“厘米”本身。
特级教师蔡宏圣说,数学的本质是“单位”。对于“厘米”的认识,我们重点应研究它作为“单位”的特质。从具体情境中的直尺上形象地剥离出“1厘米”和“几厘米”本是无可厚非的,只是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受到的就是直尺上的一堆数字而已。
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直尺虽长短不一,但因为其中的基本长度单位1厘米都是一样长,因此无论用哪种尺,量出的课桌长度都是一样的”,着实不容易。
1厘米的小棒带来的启示
苏教版教材中呈现的情境图是分别用数学书、文具盒来量课桌的长,进而让学生体会:量的数量不同是因为所用的工具不同。此时,学生就自然而然想到统一测量工具,而尺正是最统一的测量工具……也许,我们顺理成章地步入了一个教学的误区。其实,我们最终统一的并不是测量工具,而是表示一个固定长度的“单位”,可我们的直尺并不是这样的“长度”单位,充其量它只是由?蹈龀ざ鹊ノ焕刍
?起来的测量工具而已。
因为教师的着力点不对,在学生的认知当中,教师的长尺是一个较长的“长度单位”,他们的短尺是一个较短的“长度单位”,最终的结果当然就不同了。因为有了这样一个错误的“单位认知”在那,反而遮盖了本来就可以凸显出来的基本单位量――1厘米。
一位教者用古时候两个裁缝给一位姑娘做裙子的故事引入,先带领孩子们了解了一些古代中外表示长
简单颠倒,有效引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